绿色金融发展要真正落脚于实体经济
时间:2024-06-13 12:20 阅读量 114
这几年,绿色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规模持续提升,而与此同时,绿色标准、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挑战已摆在眼前,“漂绿”的风险更引来不少关注。
第十二届(202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绿色金融助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国际研讨会在沪举行,众多学界大咖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探索绿色金融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
使绿色金融和绿色行动合二为一
业内专家达成的共识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态势整体良好。一方面,顶层设计基本形成,金融监管部门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中央和地方两级建立约束机制建设,环境信息披露法规监督体系建设等都取得一些成绩。另一方面,业务快速发展,市场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涌现,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市场余额均位于世界前列。
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相关标准尚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亟需加强,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防范气候环境相关非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强等诸多挑战,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的观察,以股权为内涵和落脚点的金融产品设计目前依然是严重滞后的,“我们看到全球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已经达到了数十万亿规模。但是,绿色股票却寥寥无几。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以绿色为主体,ESG为主体的基金并没有为投资者真正地创造额外的收益。”
“绿色金融的发展要真正落脚于实体经济,推动减碳、绿色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改进,”在他看来,在绿色金融的推动中,应当对绿色金融的实践进行细致评估,以确保其与我们所倡导的绿色理念保持一致性,并验证其是否锚定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绿色金融和绿色行动合二为一。”
绿色标准及监管口径尚未统一
除了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之外,绿色金融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绿色标准及监管口径不统一。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介绍说,全国首份《长三角银行业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最近发布,而研究院则是编撰单位,“我们对长三角地区近300家银行做了问卷调查,目的是梳理长三角银行业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在挑战方面,反映最多的包括绿色标准及监管口径不统一;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更新较为滞后且细化程度不足,可操作性比较低;信息披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重点谈到了信息披露的问题。“过去,ESG披露是各自为战,每个机构都可以有一套自己ESG评价方法,每一个主体披露报告都个不一样。形象说过去披露的报告是横向不可比,纵向不可比。”如今,这样的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他表示,中国财政部和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推进ESG信息披露标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证监会也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
长三角要努力成为标准引领者
马文杰表示,长三角可以加快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能级,例如在标准及信息披露方面,既要对接国际标准,又能兼顾本土特色,并且努力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及引领者。
报告针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一是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和统计方式,进一步推进碳账户的开发和使用,助力碳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碳交易市场流动性,激发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的潜力。
二是强化绿色信息披露机制。探索建立协调统一的绿色金融ESG信息披露标准,提升信息披露覆盖范围,助力提升全行业各领域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严厉打击“漂绿”行为,优化绿色投资生态。
三是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财政支持政策,综合研究涵盖广大绿色金融奖补规模、简化绿色金融奖补规则、提升奖补政策行政审批效率。
四是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能级,努力提升绿色直接金融的比例。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区域协作和国际合作。在标准互认、市场共建、资源互享,服务协调等方面,加强国际间高标准规范合作,持续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一体化,有效拉平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制度落差,打造绿色发展统一大市场。引导长三角企业“走出去”,以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为重要平台支持“一带一路”及重点第三方市场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文章来源于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