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强国基本内涵应从哪几个方面阐释?
时间:2024-07-01 13:22 阅读量 107
日前,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为此,本期《理论研究》特约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高惺惟撰文,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强国,需要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高惺惟
人民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金融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就要求金融工作践行党的宗旨,金融系统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政治原则、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也是党领导下金融工作的根本立场。
普惠性:
让每个人共同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普惠金融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服务需求时,能够及时、有尊严地以合适的价格获得高质量金融服务,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普惠金融与“共享”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普惠金融存在的经济价值,在于帮助调整金融供求失衡,特别是金融结构的供求失衡,以实现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的。普惠金融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于帮助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让每一个人公平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从本质上看,普惠金融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了公平发展和致富的权利,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安全性: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从金融发展史来看,金融危机不是小概率事件,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机史。金融业以高负债经营为特征,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存在较大的外部性,加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金融业与生俱来就极具脆弱性。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创新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又伴随着高风险性和高传染性。金融机构不同于普通企业,一旦出问题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的特性要求金融监管必须从严,要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依法监管,对非法金融活动更要严格禁止、严厉打击,如此才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并维护投资者利益。
市场化:
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由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利率充分发挥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国际化:
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国际国内经验都表明,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高水平全球竞争提高金融竞争力,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做大做强金融业的唯一出路。中国金融业整体水平在国际化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保持着自主、渐进和可控的原则,开放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稳定性的“双提升”。
科技化:
以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融主动拥抱科技,既是金融业竞争推动的结果,更是自身需要的结果。一部金融史本身就是金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货币形态正在从实物货币向数字货币发展,金融服务正在从人与人当面对话向远程移动互联方向发展。金融与科技能够结合得如此之好,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金融业本身就是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对于金融业至关重要。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耦合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究其原因,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不断优化金融传统功能。
文章来源于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