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曾刚:突破难点堵点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时间:2024-07-24 19:52        阅读量 26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理事、主任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排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创企业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繁荣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

从长远来看,不断加强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仍面临不少难点和堵点。为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一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不完全、不对称的信息尽可能挖掘出来。在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大数据来更精准地评估科创企业风险的同时,还需要有效的机制设计,推动政府以及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共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在信息尽可能对称后,要解决风险承担问题,即谁合适和愿意承担更高风险。”曾刚认为,围绕这两个主要的难点和堵点,科技金融的创新有如下几个重点方向。

建设技术要素市场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

知识产权和技术是科技企业拥有的主要资产,但相比房地产等有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是普遍性难题。从科技金融发展而言,准确把握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是了解其科创水平的关键钥匙,必须有效破解“评估难”问题,就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市场是破解科技金融难点堵点,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

曾刚认为,其一,要加强知识产权市场的建设,打造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的知识产权交易所;其二,要鼓励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充分发挥科创投行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能力,加快构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新服务体系;其三,要深化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促进知识产权资本转化与价值实现;其四,从金融机构角度讲,在加强与外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合作的同时,也可以建立和提升自主评估能力,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和人才队伍,专注从事知识产权的评估、处置等工作,打造金融机构内部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其五,推动金融科技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广泛创新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和智能学习,构建智能化评估模型工具,提升知识产权评估效率,有效控制风险。

构建多元化、  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

“在进一步探索投贷联动业务创新的同时,应积极拓展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曾刚表示,应逐步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应链平台,识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需求。

首先,创新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并完善担保、补偿基金的资本(资金)补充渠道,以确保风险补偿制度长期的可持续性。同时,进一步细化对担保补偿基金的考核,确保相关资金的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专精特新领域。其次,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地方性的银企服务和对接平台以及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提高金融机构投贷联动业务的融资服务能力。再次,优化监管制度。考虑适当放宽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限制,特别是在资本约束方面,适度降低投贷联动业务的资本要求。最后,拓展科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通过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

立足产业变化  探索科创金融模式创新

在实践中,产业园区通过高度集结基础设施、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已承担起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成为很多地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舰区域。

“在这种背景下,不断迭代全周期、跨界别、一站式的‘产业园区综合化金融’创新,已成为新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服务支持科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这个领域中,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重点。”曾刚表示,一方面,整合外部资源,构建产业园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在政策资源方面,构建金融机构与科技、工信、财政、教育等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的长效化沟通机制,为园区的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资金资源方面,整合商业银行、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证券公司、保险资管等主体,为各类型、各阶段园区企业“输血”“造血”;在产业资源方面,遴选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对象,为园区企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便利;渠道资源方面,加强与咨询公司、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交易所等联动,有效连接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另一方面,完善产业园区跨区域协同,助推“引进来”“走出去”。比如,适应头部园区“异地孵化”“飞地经济”趋势,运用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股权投资等手段,提高跨区域的一体化服务水平,推动园区企业完善国内产业分工布局;协调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深化与境外政府机构、投资促进机构、国际产学研单位等合作,支持国内产业园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等。



文章来源于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