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业务真实也可能会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坑中,怎么规避?

时间:2024-09-10 22:24        阅读量 113

在国资委发布的“十不准”政策下,融资性贸易和循环贸易被明确禁止。即使企业的业务本身是真实的,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意识,也可能被卷入他人设计的虚假贸易陷阱。因此,提升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全员的合规意识,成为避免陷入这些贸易陷阱的首要任务。

1. 深入了解“十不准”政策

“十不准”政策详细规定了禁止开展的各类虚假贸易行为,包括融资性贸易和循环贸易。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规定,明确这些贸易的定义和特征。融资性贸易通常表现为合同中出现垫资、融资、借款本金、借款利息等表述,本质上是无商业实质的资金借贷活动。循环贸易则是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签订内容相同的多份买卖合同,形成一个闭合的货物流转回路,旨在虚增业务规模,而并未创造实际价值。案例:在某央企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一起典型的循环贸易案例。该企业与多家关联公司签订了相似的合同,货物仅在这些公司之间流转,最终回到初始企业。尽管合同条款看似完备,实际并未产生任何实质性商品交易。这一案例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违反“十不准”政策,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企业必须深刻理解这些违规行为的本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掌握识别这些陷阱的常见特征。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审查合同中是否存在高频次的垫资条款、反常的价格调整或重复的货物转移,来识别潜在的融资性贸易或循环贸易。


2. 建立风险意识培训机制

单靠合规团队的工作难以完全杜绝风险,企业全员的风险意识同样关键。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系统的风险意识培训机制,对管理层和一线业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政策解读和风险识别培训。这种培训应包括对政策的深入解读,帮助员工理解“十不准”政策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员工认识到哪些业务操作可能触发监管红线。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引入外部专家或顾问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识别风险的能力。最新动向表明,一些大型央企已经开始将这种培训纳入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中,通过定期举办合规论坛、工作坊等形式,不断提升全员的风险防范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合规水平,也有助于营造一个合规文化氛围,使每位员工都能够主动参与到风险防范中来。

强化业务审查与合规管理


仅有风险识别还不够,企业还必须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业务审查和合规管理,尤其是在合同签订和交易对手的选择上,确保每一项业务都符合政策要求。

1. 增强尽职调查

在签订任何贸易合同之前,企业必须对交易对手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这不仅包括财务状况、历史交易记录,还应涵盖对合作方信誉、管理层背景、关联企业的详细审查。案例:某企业在与一家供应商合作前,进行了详尽的尽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供应商与多家企业存在复杂的股权关系,而且曾有过融资性贸易的历史记录。为了规避风险,企业决定终止合作,避免可能卷入对方的融资性贸易陷阱。对于大宗交易或长期合作的交易对手,企业应当加大调查深度。例如,通过审查对方的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信息,评估其业务的真实度。如果发现对方存在明显的风险信号,如异常的资金流动、无法提供真实的货物流转证明等,企业应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2. 建立多层次合同审查机制

合同是企业贸易活动的法律保障,也是规避融资性贸易和循环贸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合同审查流程,确保每一份合同都经过多层次的审查,特别是要重点识别合同条款中可能隐藏的融资性贸易或循环贸易特征。合同审查应由业务部门、法律部门、合规部门联合进行,各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合同进行审查,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商业合理性和合规性。例如,法律部门可以重点审查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合规部门则可以从政策要求和内控规范的角度进行把关。此外,企业还可以引入合同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合同进行自动化审查和风险提示,提高审查效率和准确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范潜在风险,还能确保合同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合规框架内进行。



加强业务流程与资金监控


为了更好地防范融资性贸易和循环贸易的风险,企业还需要在业务流程和资金监控上进行强化。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管理流程和实时的资金流动监控,企业可以在运营层面做到防患于未然。

1. 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业务流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标准化、透明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可追溯性和合规性。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时跟踪和管理每批货物的状态、位置和流转情况。这种实时监控不仅能够确保货物流转的真实性,还能有效防范异常交易行为。例如,某企业在引入物联网技术后,能够实时监控货物的运输状态和存储条件,从而避免了虚假货物流转的情况发生。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定期审查机制,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既定的流程和合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 实时资金流动监控与管理

资金流动是企业运营的血液,也是融资性贸易和循环贸易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为了避免卷入虚假贸易的陷阱,企业必须对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资金流动模式进行分析,识别异常的资金流动信号。例如,通过资金流动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资金频繁往返于关联企业之间的现象,这往往是循环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审批流程,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符合合同约定。对于大额资金流动,企业可以设置多层级的审批机制,并通过银行等第三方机构的监控来增强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灵活应对与持续优化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下,企业需要保持业务的灵活性和合规管理的持续优化,才能有效规避融资性贸易和循环贸易的陷阱。

动态调整业务策略

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和监管要求,动态调整业务策略和流程,以规避新的风险。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供应链布局、资金管理策略和客户选择标准。对于高风险业务,企业可以采取更加保守的策略,减少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从而降低风险暴露。

同时,企业还应设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业务操作存在合规风险,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止损。例如,某企业在发现其下游客户可能卷入融资性贸易后,立即暂停相关业务,并启动内部调查,最终成功避免了潜在的财务和法律风险。

持续优化合规管理体系

企业的合规管理不仅需要适应当前的政策和监管要求,还需具备前瞻性,能够预见到未来可能的政策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通过持续优化合规管理体系,企业可以在保持合规的同时,保持业务的灵活性和竞争力。我们之前《供应链金融合规风险管理的关键举措》提到过如何做合规体系建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回看。在这里简单的啰嗦两句,首先是对政策、制度的迭代更新,保持制度要能根据最新的政策要求进行调整,确保每个部门和员工都遵循最新的合规规范。其次,监管部门的互动,企业可以预判未来的政策变化,并提前调整业务和合规策略,避免因政策突变带来的风险。最后,利用好数字化工具,提升合规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在国资委“十不准”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必须从多维度采取措施,规避他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与循环贸易陷阱。首先,提升风险识别和全员的合规意识,确保全体员工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信号。其次,通过加强业务审查和合同管理,确保每一项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企业还应优化供应链管理和资金监控流程,确保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和资金流动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动态调整业务策略和设立应急响应机制,企业可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合规经营,防范潜在风险。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