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千亿级平台雏形初现,中国供应链服务的变革与突破

时间:2024-12-16 20:58        阅读量 52

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供应链服务历经三十余载的创新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创新模式。供应链作为“第四利润源”的共识已深深植根于行业之中,其创新发展不仅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预示着未来无限的可能与机遇。供应链服务的内容始终紧密围绕着产业链的特点及需求而展开。在产业链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持续且不断变化的供需关系,对供应链服务提出了全新的变革要求。从最初的基础分段物流,到如今的全程整合链式物流服务,从单一的仓储、报关、运输、配送,到门到门的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随着商品流动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必须全程持续支撑。在此背景下,供应链企业在持续的业务实践与服务探索中,不断整合外部基础服务资源,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业务流程外包整合服务。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日益深化,具备鲜明垂直产业属性特色的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平台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推动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最终,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融合了数字化技术与金融服务的产融结合型供应链服务平台崭露头角,通过数字化赋能,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这四种模式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各展所长,各有所专,每一种模式都孕育了超大型平台公司的崛起,共同推动着供应链服务的繁荣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析这四种模式的构成与创新点:


模式一:物流供应链模式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石,而物流本身也形成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供应链。单点的仓储、报关、运输、货代构成了物流的基础支点,这些支点一旦通过科技手段串联起来,就能形成物流节点的高效协同。同时,各个单点的支点服务网络化、平台化,构建出一张物流智能云网络。近年来,物流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无论是设备、网络、协同还是数据,都能与用户保持实时链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这一模式的创新推动因素之一是全球电商的崛起,它推动了物流的快速发展。一些公司推出了24小时全国达、72小时全球达的物流服务,而物流的时效性需要包括揽收、通关、干线、配送等在内的每一个节点都高效协同才能完成。因此,我们看到了结构化的点状基础物流服务与网络化的一站式整合物流服务正在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变革,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产业链供应链的变革与创新也必然带动物流供应链的变革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供应链服务的不断升级。

模式二:供应链综合服务模式供应链服务的概念起源于深圳。2000年左右,全球大量的外资工厂涌入珠三角地区,相关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企业都需要进口料件,而通关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此时,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供应链公司,他们主要提供通关、结算、香港收货、中港物流、国内配送等服务,时效性极高,通关顺畅,结算高效。这就是后来的深圳供应链模式。高峰期,深圳的供应链公司占据了全国的80%,全国各地都到深圳来学习供应链模式。供应链服务的创新点在于整合外部服务端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整合服务,承接客户的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从最初的关、检、汇、税的基础服务切入,后来逐渐形成了物流、融资、信保等服务,甚至拓展到采购与分销服务,实现了从短价值链到长价值链的延伸。这些供应链公司没有自己的仓库和车辆,都是租来的和外包的,但他们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流程,形成了非常标准的作业流程及组织架构与职能划分,为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此外,供应链服务的创新还体现在金融服务的场景化切入上。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固化业务场景,将数字化场景输出给希望进入该产业领域的银行,作为产业金融的资产。目前已有一些供应链服务公司开展了这些业务,实现了供应链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产业链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模式三:产业供应链服务模式产业供应链服务模式专注于垂直产业链的细分领域,目前分为两种类型的业务模式。第一种是生产型供应链平台,主要服务于原材料、元器件等产品前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供应链服务,尤其以大宗商品为主。业务形式体现为采购、分销,尤其是代采、集采模式、代销、分销、代理模式。第二种是产品消费流通端供应链服务平台,商品形态为成品,以向终端用户、消费者供应为主。业务形式与第一种趋同,但所需的资源、能力完全不同。生产型供应链平台主要面对资源类商品和大宗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而产品消费流通端供应链服务平台则更多需要渠道和销售能力。从整体供应链来看,生产型供应链更考验对商品属性的掌控以及资金实力;大宗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对物流的依赖度较高,金融属性很强。而产品消费流通端供应链则强调销售能力;产品已经形成了,品牌已经确定了,那么销售渠道、分销能力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B2B平台后端都会关联一个供应链服务公司,或者B2B平台本身就涵盖供应链服务。B2B平台负责交易,供应链服务公司负责交付;同时将交易与交付数据通过科技平台打通,形成场景化的数字供应链;然后与银行对接,形成产业金融平台。这只是产业金融其中一个比较窄的方面,但已经嗅到了产业链金融的味道。因为它的结构是完整的,四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能够闭环,数字化场景也非常清晰。


模式四:数字化赋能的产融结合供应链模式模式四代表了供应链服务发展方向。它巧妙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将产业、金融与物流三大领域深度融合;实现纵向产业链从上至下的全面贯通,从生产端供应链无缝衔接至流通与消费端供应链;通过集中采购与分销策略,彻底消除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之间的壁垒。在横向维度上,该模式构建起了功能服务的平台化体系,借助金融、物流等核心功能为产业注入强大动力;不仅显著拓宽了服务范畴、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还依托产业、物流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创造出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产品体系。更进一步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渗透至产业前端,该模式能够详尽掌握原材料的生长环境及加工细节,为消费端提供精准的产品溯源服务;从而确保产业链每一环节的质量可靠。这一模式不仅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明确指向,更是孕育千亿级规模平台的基石。因此,模式四实现了横向广度与纵向深度的完美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既保证了在垂直产业领域的深度介入与专业能力,又捕捉到了平台化服务所带来的广泛连接与热度。当前,那些已经达到千亿级规模的超级供应链平台,无一不是聚焦于几条特色鲜明的产业供应链(如钢铁、粮食、能源、石油、化工等)进行深度垂直服务。同时,它们还构建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元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其综合服务能力。


展望未来,中国供应链服务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将呈现出数字化转型加速、平台化趋势明显、垂直化深耕细作、金融化深度融合以及国际化拓展加速等多重趋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供应链服务将加速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协同优化;提高透明度和效率。同时,平台化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和优化;提高服务质量。在细分领域,将涌现更多专注于垂直产业链的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服务;推动产业升级。此外,供应链金融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金融手段支持供应链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供应链服务也将加速国际化拓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最强的制造能力,但在供应链服务的精耕细作、盈利能力和全球产品操盘方面仍需不断奋进。中国供应链服务的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供应链服务的进步和发展;以期诞生更多具有全球引领性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及企业群。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