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这些痛点仍待破解
时间:2024-12-19 10:24 阅读量 45
供应链金融,作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一柄利剑,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产融结合,更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商业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深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与企业形成深度融合,共同探索长期合作共赢的新路径。然而,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在展现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尽管供应链金融在理论上能够为企业融资带来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效果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特别是在解决供应链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上,商业银行仍需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商业银行往往更倾向于为核心企业和上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下游中小微企业则普遍面临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布局供应链金融,推出了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业务仍存在着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确权难、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导致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并不强。
以应收账款确权为例,商业银行在审核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真实性时,需要核心企业对贸易过程中的合同、出库单、运输单等真实性进行签字盖章确认。但在实际操作中,核心企业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意配合确权,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无法得到有效确认。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核心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通过赊销、压货、延长账期等手段,将资金压力转嫁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身上。此外,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出于风控考虑,会引入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供应链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然而,由于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合格的担保品,只能向相关金融机构购买担保服务,导致融资利率偏高。
近年来,尽管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融资担保费用却居高不下,这既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商业银行要求中小微企业追加担保有关,也与商业性融资担保业务严重萎缩导致中小微企业担保可获得性降低有关。透过这些实践中的难题,我们不难发现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实质性痛点。供应链金融虽然立足于产业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能天然解决传统中小微企业授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难等问题。受制于不同银行机构对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差异,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开展过度依赖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质上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偿债能力为依托,为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融资。然而,这加大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如果核心企业不愿意或不能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分担的链条协作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难以推进。其次,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大。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导致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交易是否真实、交易标的物价值是否公允等成为判断风险的主要依据,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再者,对产业链的研究不够深入。供应链金融模式使得传统“一对一”放贷风险变成“一对多”关联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难度。因此,银行在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加强对产业的研究,了解产业分布、运营、交易及影响因素,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个供应链的可控风险。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多以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为依据,以传统标准化产品为主,差异化和专业化水平明显不足。尽管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痛点,但其“对不动产抵押要求较少、产品模式灵活、金融工具多样”等独特优势仍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作用。展望未来,随着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供应链金融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
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与数字技术将高度融合,推动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信息获取和处理成本,突破依赖核心龙头企业的发展困境,提升风险控制水平;还为银行实现金融服务内嵌至产业系统、打通金融服务与产业生态壁垒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实现产业资产和金融资金的快速对接。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生态将重塑,开放化、场景化将成为关键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包括银行、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共同参与。然而,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也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供应链金融相关参与者需要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构建开放共享、场景生态协同的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圈。通过打破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封闭化、中心化等发展难题,形成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为一体的开放化、场景化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