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金融机构给国企贸易子公司授信:揭秘风险与机遇的平衡术!

时间:2024-04-22 17:04        阅读量 255

在国企贸易子公司的授信舞台上,总有那么两个极端在起舞。


一方面是那些盲目地追逐央企、国企的绚烂光环,对其抱着过分的信赖,以至于授信过度,风险视若无睹;


另一方面,又有那些因为一两个不尽人意的财务指标,就毅然决然地将机会拒之门外的人,他们的谨慎近乎胆怯,常常错失那些熠熠生辉的业务机会,同时也让经营单位与评审部门之间的嫌隙慢慢滋生。


如何在国企贸易子公司的授信实践中,巧妙平衡风险与收益这两者的微妙关系,如何提升授信评审方案的精准度,这无疑是评审工作中常遇到的难题,如同一个难以捉摸的谜题,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01

国企贸易子公司授信常见误区


一、迷信国资背景,唯股权结构论




由于历史的层层纠葛,那些国有集团企业,常常孵化出诸多的贸易子公司,仿佛一颗颗繁星点缀在企业版图中。然而,这些公司的定位与经营,却如同繁星般各自独立,有的熠熠生辉,有的却黯淡无光。不少贸易子公司已如僵尸般无生气,或被个人暗中操控,与其光鲜亮丽的国有企业身份大相径庭。而那些假央企、假国企的案件,更是时有发生,如同剧情中的插曲,让人唏嘘不已。

以那“暴雷”的雪松控股为例,便牵扯出十余家涉嫌挂靠的假国有贸易企业,诸如江苏澜曦新材料、盘州市恒通达商贸等,它们仿佛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建筑集团等大企业的影子,但实际上却是徒有其表。


雪松控股,便是以这些假国企的“空转”贸易下的应收账款为基石,发行了理财产品。然而,好景不长,截至2022年2月底,已有35只、金额超过200亿的理财产品如同泡沫般破灭,暴露出其背后的虚无。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些假国企,便是如此。


二、迷信财务数据,缺乏客观判断


对财务数据的迷信,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总有两个极端的战士在交锋。一方面,有人过于看重资产规模,尤其是销售规模,来裁定授信额度,却对盈利能力和经营性现金流等关键因素视而不见,这种盲目往往会引发过度授信的危机。而另一方面,又有人因为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应收账款积压等财务指标的瑕疵,就将那些实质风险可控的国企贸易子公司拒之门外,如同因噎废食,白白丢失了宝贵的业务机会。

以国资委控股的ZT系上市公司的全资二级子公司某物资公司为例,其资产负债率虽高达88%,但深入剖析,其下游客户全是ZT系下属的项目公司,肩负着集团集中采购钢材等建材的重任。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已与建行、招行、宁波银行等主流银行开展了大额的授信合作。然而,主审却以资产负债率高为由,贸然退卷,这种做法显然缺乏对国企集采平台定位的准确把握,也未能客观看待贸易型企业高负债的特征。如此武断,实难让分行信服。


(三)迷信同业授信,采取盲目跟随策略




在实践中,总有些经营单位,他们仅凭个别同业的一纸授信,就急匆匆地申请对国企贸易子公司进行授信,而对同业授信的深层理由、增信措施,甚至是其背后的特殊背景等因素,却未曾深入剖析。这种行为,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摸到了一部分,却误以为摸到了全部。

举个例子,2021年6月的一则媒体报道,就揭示了这样一个故事。WX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公告称,其子公司JS昌润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和WX鑫连鑫物资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违约金额高达6977万元。而WX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仅需代偿374万元,最终这两家公司向法院申请了破产清算,让当地的部分银行损失惨重。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这两家市政工程和贸易公司原是民营老板控制,后来被WX市政建设集团收购,但实际经营权仍掌握在原老板手中。WX市政建设集团仅为真实用于市政建设的贷款提供了保证责任,而民营老板自由支配的贷款,他们则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最终,不良贷款损失只能由同业自己承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业授信和国有持股身份,并不能成为我们轻易授信的依据。我们必须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和真实经营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四)迷信增信措施,忽视第一还款来源


在日常授信审查的琐碎中,我亦曾遭遇过国企贸易子公司以各式资产作为抵押来申请授信的情况。他们以第三方房产、上市公司股权、贵重金属存货,甚至是难以确权的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这些看似完美的增信措施,却往往在掩盖着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资金用途。它们就像是一个个精心编织的谎言,虽然美丽,却缺乏内在的逻辑和真实性。

某地国有企业控股的A供应链管理公司,便曾以主板上市公司股权为质押,向我行申请了一般授信额度1.5亿,质押率控制在40%以内。初看之下,这似乎是一笔既有国有背景,又有强大增信措施的优质授信业务。然而,当我深入审查后,却发现这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


首先,这家受信人公司的还款来源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主要从事钢材、铝锭等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业务,但盈利能力却显得相当薄弱,难以覆盖我行的授信本息。这让我对他们的还款能力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其次,受信人的经营风险也不容忽视。他们的代采业务中,有高达95%是垫资采购,质押货值的价格波动性极大,货权监管也存在诸多不力之处。这些风险点无疑给我行的授信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再者,授信资金的用途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管控。我发现受信人与上市公司股权出质人的关联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这让我怀疑这笔授信业务可能存在借户融资的嫌疑。我无法真实把握授信资金的用途,这无疑增加了我行与双方之间产生纠纷的风险。


最后,质押物的处置风险也让我感到担忧。上市公司标的的股票价格近期涨幅较大,但随着国家对风电支持政策的取消,上市公司的业绩可持续性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一旦股票价格下跌,我行将面临巨大的质押物处置风险。


在审查过程中,我发现质押标的股票价格一直维持在47元至50元之间的高位。然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营收下降幅度超过了40%,净利润更是下降了91%。截至4月底,该股票的价格已经跌破了18元。幸运的是,我行当时对该项目予以了否决,成功避雷。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授信审查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有效识别并防范各种潜在的风险。


(五)忽视“软信息”,对客户认知不全面


有些主审,宛如审查民营企业授信般的谨慎,紧盯着资产状况、财务现金流等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却对贸易子公司在集团中的地位与角色、集团的扶持、高管的阵容、企业的运行机制、客户的来源,以及区域经济的脉搏和财政的实力等那些温暖的“软信息”漠不关心。他们对现场走访这一获取贸易型国企关键信息的途径,似乎毫无经验、技巧和意识,仿佛“国有企业授信无需实地踏勘”已成为他们心中的铁律。然而,我始终认为,至少在分行层面,对国有企业的现场走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我们抵御假国企侵袭的坚实屏障。

就像那个曾经的Z省YYBJP进出口有限公司,身为Z省GJ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的掌上明珠,却因其经营层的违规操作,与民营企业纠缠不清,涉足不正当的铜贸易。在客户未提供充足担保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盲目地通过开证、滚动核销等方式扩张铜贸业务,最终导致了8亿的应收款项逾期,资金链的断裂,使这家省属国企子公司陷入了破产重整的深渊。这一事件,无疑给JT、HX等银行带来了沉重的损失,也成为了我们授信审查中一道深刻的伤疤。


02

如何辨别贸易子公司在集团所扮演角色



(一)贸易子公司的类型





在日常授信的纷繁中,我们常会遇到两种国有集团贸易子公司:实体经济领域的下属贸易子公司与政府平台类企业的下属贸易子公司。这两者,犹如授信世界中的阴与阳,风险与风控各有千秋,需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质风险可控为原点,去探寻那授信之真谛。


先说说那政府平台类企业下属的贸易子公司。这类授信,合规性可是重中之重。它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于当地政府平台及其国有企业的贸易公司,一类是市场化运作的贸易子公司。


前者,我们要聚焦那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财政的雄厚实力以及股东的支持情况。例如那X城投贸易公司,其下游客户多为当地的国有企业,肩负着区域主要国有企业的燃料、原材料等物资的集中采购使命,而其母公司城投公司更是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经我们综合考量,决定给予其一定的授信支持。


然而,对于那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平台类企业下属贸易子公司,因其经营风险较大,不可控因素多如牛毛,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就如那甲上市公司下属的Y贸易子公司,虽然有其母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但实际运营仍由原来的团队掌控,经营上并无亮点与核心竞争力。


在决策时,我们虽然给予其一定的授信支持,但更要求追加实控人的连带责任保证。然而,后续操作中难以落实该保证责任,使得该笔业务的提款难度大增。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对该类业务谨慎介入的授信政策导向。


再说说那实体经济领域集团下属的贸易子公司。它们又可分为制造领域国有集团下属的贸易子公司与国有商贸集团下属的贸易子公司。


对于前者,我们应重点关注那制造业企业的行业景气度、行业地位、盈利水平以及贸易子公司在集团中的功能地位。例如,像宝钢这样的制造领域经营主体,由于资金价格等因素,银行难以直接介入。


但我们可以适当介入那些承担集团原材料集中采购或产品销售的央企钢铁企业的贸易平台公司。其他如央企、省属建设施工单位也存在类似的材料集中采购、服务集团的贸易子公司。对于这类贸易主体授信,我个人认为银行可以适度参与。


而那国有商贸集团,销售规模大,下属贸易子公司众多,尤其在东南沿海省份更为常见。对于这类业务授信,我们应重点关注子公司在集团内的地位、业务操作模式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性。要谨慎介入那些“托盘式”、“跑量型”的贸易公司授信。像2019年陷入流动性困境的TJWC,就是“高负债率、低盈利水平、多元化经营、子公司繁杂、管理失控”的典型代表,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辨析贸易子公司定位角色


授信决策,如驾驭航船,需对风向、海流、礁石了然于胸。对于国有集团旗下的贸易子公司,明确定位其在集团生态中的角色与地位,恰是掌舵授信航程的至要密匙。以下诸端,皆为精准把握之关键:

1. 穿透历史迷雾,洞察战略意图 


查阅发起文件、会议纪要等原始档案,剖析子公司诞生的政策背景、战略目标,结合注册资金演变、资产配置、办公设施、业务资源配置及工商变更记录,勾勒其在集团版图中的战略定位。


2. 公司治理体检,揭示管控真相 


规范运作与稳健经营乃国企之魂。审视子公司高管团队构成、从业经验、任职流程、兼职状况,考察重大决策机制、党组织建设及绩效考核体系,洞悉集团对子公司实际掌控力,警惕个别人士幕后操盘的授信陷阱。


(三)合理把握贸易子公司在集团中角色定位


1. 原材料统购中枢 


降本增效、供应链优化之需,催生众多国企设立原材料集中采购平台。如央企、省属建工巨头麾下的物资公司,承载主业供血重任,融资需求殷切,授信考量当聚焦其服务主业效能与风险分散机制。


2. 产成品集散枢纽 


规模扩张与专业化分工浪潮下,产品销售公司蔚然成势,尤见于钢铁、水泥、家电等领域。此类贸易主体肩负扶持下游、拓展市场之责,融资需求随业务拓展而生,授信评估应关注其市场竞争力与风险缓冲能力。


3. 规模跃升引擎 


为应对绩效考核、业内排名压力,部分国企借贸易子公司之力冲刺营收规模。此现象沿海地区尤为显著,贸易子公司在此充当冲量先锋,授信决策需审度其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


4. 财务调节池 


贸易公司因其规模伸缩自如、利润调控灵活之特性,常沦为集团调整财务指标的工具。面对盈利粉饰、负债结构优化诉求,授信机构须穿透表象,严查贸易子公司的真实盈利质量与债务承载力。


5. 政策红利捕手 


政策导向型贸易子公司分三类:地方政府为扶植特色产业设立的采购或销售平台,利用自贸区优势的央企或省属国企窗口企业,以及借港口物流优势的大宗商品贸易子公司。此类授信,须紧扣政策导向与企业实际经营效益。


6. 集团融资桥梁 


涉房、平台类国企受限于监管压力,常借贸易子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对此类授信主体,需深度考察其对集团整体融资布局的贡献度,以及独立运营与风险隔离的有效性。


综述


国企贸易子公司授信,犹如在宏观经济海洋中精准抛锚。既要深掘其诞生渊源与战略使命,洞察公司治理内核,亦须立体剖析其在集团生态中的多元角色。唯有如此,方能在复杂市场变局中稳舵前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精妙平衡。


(四)客观评价贸易子公司出险给集团带来的危害


国有贸易子公司陷入风险,往往源于公司治理之疏漏、违规经营之祸端。倘若它们能恪守规范、为集团公司撑起服务之伞,那么在集团公司经营尚称稳健之时,自会倾其所有资源来扶持这些贸易子公司。然而,一旦子公司步入违约之途,其风险便如涟漪般扩散,给整个集团的融资与日常经营投下浓重的阴影。子公司与集团,如同藤蔓相依,既无法割舍,也无法独立。

在同一集团内,考量贸易子公司的地位与角色,有几个关键因素不容忽视:类似贸易子公司的数量、股权结构的层级深浅、高管在系统内的行政级别、是否被纳入报表合并的范围、是否获得融资担保或借款支持,以及子公司高管的人事任免权等。这些因素,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子公司在集团中的真实定位与分量。


03

如何把握国有企业融资性贸易

(一)融资性贸易定义



2023年2月,国资委网站政务咨询栏目一则热点问题揭示了公众对融资性贸易界定标准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国资委对此答疑解惑,廓清迷雾,其权威答复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融资性贸易的内在肌理。


一、官方定调:融资性贸易的本质与特征


《关于进一步排查中央企业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的通知》(国资财管〔2017〕652号)明确指出,融资性贸易乃以贸易之名,行借贷之实的违规操作,其形态多变,隐匿性强,主要特征如下:


1. 虚构贸易背景,增设交易环节:交易链条被人为拉长,贸易背景扑朔迷离,旨在掩盖其真实动机。


2. 上下游关联,利益交织:供应商与客户实为同一实际控制人麾下,或双方存在特定利益捆绑,交易动机非纯。


3. 标的受控,权属模糊:贸易标的实为对方掌控,交易实质失去自主性。


4. 变相输血,资金暗流: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结算票据、保理、增信等方式输送金融血液。


此官方定义与司法、审计部门的标准高度吻合,揭示融资性贸易的核心本质——“虚假”,即以贸易为幌,实则玩转资金游戏。


二、辨识关键:穿透表象,直击实质


判定一项交易是否为融资性贸易,并非机械对照特征清单,亦非仅凭个别特征草率定论。关键在于从全局视角透视交易全貌,深究各方真实意图,结合贸易背景、特性、参与方情况等因素进行全面剖析,判断交易实质是否围绕真实的贸易行为展开。


三、显性特征:融资魅影,无处遁形


显性融资性贸易的“融资”属性更为突出,以下三点为其显著标志:


1. 合同异象:融资条款藏匿其中——购销合同中是否夹杂出资方、资金使用期限、成本及保证人等非典型贸易元素,成为识别融资性贸易的直接线索。


2. 流水疑云:资金往来露马脚——银行流水、承兑汇票、信用证记录中,关注融资主体与贸易金额匹配的大额资金入账,尤其是附带资金使用费标注的款项,往往暴露出融资交易的蛛丝马迹。


3. 保证金及费用:揭开资金来源谜团——开立承兑汇票或信用证的保证金及费用来源若指向相关客户,结合对合同与收入的核实,辅以跨行账户交叉验证,往往能揭示资金暗道。


综上,融资性贸易如同商业丛林中的狡猾猎手,善于伪装,伺机而动。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把握其特征,方能练就火眼金睛,识破其真面目。


(二)融资性贸易特征及识别方法


融资性贸易,这一游走于合规边缘的特殊业态,以其特有的商品指向、金额特征、客户变动与财务表现,构成一幅复杂且隐晦的商业图景。欲识其真面目,不妨从以下特征入手:

一、融资性贸易:特立独行的商品逻辑


1. 商品选择:非主流,变动频 融资性贸易偏好特定商品领域,如铜贸易、化工产品(乙醇等石化)及专网通信(隋田力事件),这些交易标的往往与企业主营业务关联度有限,且变动频繁,难觅稳定轨迹。


2. 利润悖论:金额大,利润率低 此类贸易虽涉及巨额资金,却呈现出反常的低利润率现象,其销售变动、盈利状况与市场实际、行业周期脱钩,仿佛置身平行宇宙。


3. 客户迷阵:变动快,无定势 融资性贸易的上下游客户如浮云般变幻莫测,交易标的更迭频繁,缺乏稳定性,形成一道难以捉摸的商业迷宫。


二、融资性贸易:识别秘籍四步走


1. 深入客户腹地:虚实之辨 融资性贸易的上下游常为“空壳”贸易公司,缺乏实体运营,人员稀少。借助“企查查”等工具,穿透核查其实缴资金、参保人数等信息,即可揭开其真实面纱。


2. 破解合同密码:形式重于实质 融资性贸易合同形式简约,内容一致性高,却回避关键交货细节:交货时间模糊,交货方式笼统为“仓库交货”,交货期宽泛。采购、销售合同如孪生兄弟,货物、金额对应,签约时间相近,唯付款时序各异。


3. 揭秘财务面纱:畸轻畸重 融资性贸易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奇特的失衡: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科目金额微乎其微,而应收、预付、应付类科目则如山堆积。此般财务构图,恰似一面扭曲的哈哈镜。


4. 追踪资金足迹:快进快出,现金稀薄 尽管融资性贸易看似提供“四流合一”服务以示合规,实则仅为表面功夫。交易流水表现为大额资金瞬间进出,日均存款几乎为零,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虚幻而短暂。


综述


融资性贸易,以其独特的商品逻辑与财务特征,构成商业丛林中的奇异景观。欲拨开其神秘面纱,须以犀利目光洞穿客户虚实、解读合同密码、剖析财务报表、追踪资金足迹,方能在迷雾中揭示其真实面貌。


(三)国家政策



从2018年起,国家层面便开始明令禁止央企涉足融资性贸易的漩涡,随后各地政府亦步亦趋,纷纷出台法令,禁止本地国企参与这充满风险的贸易游戏。时光荏苒,至2021年3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又颁布《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严词规定,低盈利的贸易要严加控制,融资性贸易以及那“空转”、“走单”等虚幻的贸易把戏,更是被严令禁止。此后,各级国资委与地方政府,如同接力般,反复重申此项禁令,警示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在这风险的舞台上,依旧有企业跌入深渊。诸如上海电气巨亏83亿,上实发展亦损失26亿,这些数字如同警钟,敲响了风险的警报。


融资性贸易,这一行为,始终是国务院国资委眼中的紧箍咒,其监管之严,与日俱增。从“适度压缩”到“全面清理”,再到“严禁开展”,政策口径一步步收紧,如同逐渐拧紧的螺丝。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与国资委亦是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基调上,再次加码,对融资性贸易的管控,犹如层层加码的锁链,力求将这一风险行为牢牢束缚。


(四)授信策略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融资性贸易业务犹如风暴眼,风险事件频现。以上海电气子公司上海电气通讯“专网通信业务”83亿巨额损失,上实发展子公司上实龙创因同类业务面临26.2亿坏账风险为例,警钟长鸣,警示我们:面对国企融资性贸易,授信策略须慎之又慎。

一、显性融资性贸易:红线之内,零容忍


国资委划定的融资性贸易禁区,无疑是显性雷区。此类业务不仅潜藏极高经营风险,更因违规操作而面临合规风险风暴。银行作为金融守门人,对此应坚定立场,严禁涉足。


二、隐性融资性贸易:暗流汹涌,稳舵航行


尽管隐性融资性贸易披着营收增长、报表美化、业务转型乃至融资便利的外衣,其风险暗流仍需我们以适度从紧的授信策略精准应对:


1. 总量把控,风险阈值内授信


融资性贸易往往呈现金额庞大、周转频繁、利润微薄之特征,且极易与常规贸易业务混淆。因此,授信额度决策不应单纯依赖销售规模或流贷资金模型,而应立足实质风险可控,严谨核定授信上限。


2. 精挑优质主体,筑牢合作基石


合作之选,应聚焦经济发达地区、股东背景优良、层级高、管理规范、公司治理监督有力的国有贸易企业,坚决规避存在民营成分、个人操控明显、国资监督缺位的贸易型公司,确保合作方资质过硬。


3. 强化增信与管理,编织安全网


其一,核心主体连带担责,监督紧箍加身 积极推动集团公司等核心主体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强化其对子公司运营的监督与约束力,将风险防控嵌入集团血脉。


其二,资金流向透明,严防挪用 密切关注资金用途真实性,通过设定定向支付、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等多重保障,构建资金闭环,杜绝挪用风险,确保授信资金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综述


面对国企融资性贸易这片复杂海域,授信决策犹如驾驶一艘在暗涌中前行的航船。既要对显性红线零容忍,坚守合规底线;又要对隐性风险精准识别,以总量控制、精选合作方、强化增信与管理等多元策略编织安全网,方能在风高浪急中稳舵航行,守护金融安全。


04

授信决策建议


授信决策之于贸易子公司,犹如灯塔之于航船,指引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安全航行。尤其对于国有集团背景的子公司,真实把握其经营实况,精准界定其在集团坐标系中的角色定位,乃构筑稳健授信策略之基石。


一、全局审视,锚定集团风险经纬


1. 风险把脉,奠定授信基石 国有集团风险轮廓的清晰勾勒,是授信决策启航的首要罗盘。须深研集团整体运营态势,洞悉其内在风险结构,据此量身定制稳健且具前瞻性的整体授信蓝图。


2. 外部环境,风向标般考量 在集团授信擘画中,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股权架构及政府扶持力度等外部因素犹如风向标,深刻影响集团抗风险能力与未来发展前景,须纳入综合评估体系。


3. 子公司授信,精算权重 贸易子公司授信额度应低于集团内核心单元,然若得集团或核心子公司强力担保加持,额度可适度上调,遵循风险与收益平衡原则,确保授信结构稳健有序。


二、多元探析,绘就子公司集团角色肖像


1. 实地踏访,感知企业气质 新授信阶段,亲临现场访谈,沉浸式体验企业管治风格与经营理念,揭示其企业文化底蕴,辨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鲜明特质差异。


2. 贸易脉络,解码关联深度 深入剖析贸易公司的商业模式,梳理上下游客户群落、结算机制与内部关联交易架构,透过账款账龄、履约表现、利润分配等财务线索,定量评估子公司与集团间的资金纽带强度。


3. 收益棱镜,折射集团支持力度 透过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等财务棱镜,折射出集团对子公司的隐形支持痕迹,以此揣摩集团战略倾斜与资源注入程度,为授信决策增添重要注脚。


三、同业对标,校准授信天平


1. 国企特质,信誉背书 国企报表之真实性,恰似信誉长城,虽盈利表现时有平淡,然鲜有为融资而虚构财报之举。故同业授信实践,犹如导航灯塔,为我行授信决策提供重要参照。


2. 主动营销,融资韧性凸显 国企常为银行争先合作之象,充沛的外部融资通道与低抽贷风险,彰显其再融资能力,为银行授信安全构筑一道坚实屏障。


3. 增信比肩,构筑防护壁垒 积极争取集团或核心实体担保,确保我行增信措施不低于同业标准,加固授信安全网,共筑风险防御体系。


四、产品巧施,铸就资金安全锁


1. 适配场景,锁定用途 针对贸易子公司授信,旨在服务于集团原料采购等实质经营,故应结合交易情境,精细测算额度,优选期限短、锁定性强的贸金产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2. 综合调控,防微杜渐 适度约束综合授信额度,倡导使用风险可控、还款路径清晰的融资工具,携手集团共筑防火墙,抵御子公司资金挪用风险。


五、动态护航,航程中的瞭望与调整


贷后管理,防患未然 贷后监控不容松懈,尤须关注国企因轻资产特性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续授信时,既要紧抓经营财务硬指标,更要洞悉管理层变更、财务模式革新、经营范围调整、集团战略定位等软信息变化,做到未雨绸缪。


授信艺术在于理性与敬畏并存,既要破除对央企、国企的盲目崇拜,回归对第一、二还款来源可靠性的本质追求,亦须尊重其承载的社会责任、依托的地域经济基础及贸易专业化属性等独特外部烙印。强化银企对话,上下协同,方能共谱国有贸易子公司授信工作的和谐乐章。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