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供应链金融贸易真实性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时间:2024-05-14 08:53        阅读量 161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为供应链各参与方提供资金融通,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贸易真实性风险逐渐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贸易真实性风险不仅威胁到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还可能引发市场信任危机,对整个供应链造成破坏性影响。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欺诈案件频发,警示我们贸易真实性的重要性。以“承兴系诈骗案”为例,该案件是一起震惊金融界的供应链金融欺诈事件。承兴控股通过虚构与苏宁、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的供应链贸易,巧妙构建虚假贸易背景,骗取了多家金融机构巨额资金。这场精心策划的诈骗行为历时多年,涉及金额高达300余亿元,最终造成了80余亿元的巨额损失。


2022年2月16日,《证券时报》的调查报道揭露了雪松控股发行的超过350只理财产品,其底层资产涉嫌虚假的“空转”贸易。这些产品构成了一个涉及63家企业的庞大融资网络,其中包括多家雪松系公司以及假央企和伪国企。报道指出,这些作为底层资产的应收账款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而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最终导致约8000名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这两起案件不仅暴露了金融机构在贸易真实性审核上的严重不足,也反映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管理漏洞。它提醒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对供应链中资金流和物流监控的力度,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众多供应链金融暴雷案件都指向了贸易真实性风险的重要性。贸易背景真实性是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重要前提,法律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也不容忽视。《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法》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合同法》要求签订合同的双方主体资格合法,不与其他法律冲突,不存在欺诈或损害第三方利益。


商业目的的真实性是基础。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要求交易双方的商业目的必须是真实的商品交换,而非其他套利行为的掩饰。任何虚假的贸易意图都可能增加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


回款金额和期限的真实性同样关键。回款的金额和期限必须与融资的金额和期限相匹配,以避免资金被挪用,确保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不受损害。


货物的真实性对于贸易融资至关重要。在涉及货物或货权控制的保理业务中,货物必须严格符合基础合同的规定,包括种类、规格、包装、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且价格应真实反映市场价值,货物的权属关系也必须明确无误。


交易流程的真实性必须贯穿整个贸易过程。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应仅限于交易的某个环节,而应覆盖整个流程,这样才能确保还款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供应链金融交易真实性风险成因分析


供应链金融交易真实性风险的成因复杂多样,交易真实性风险尤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还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过十多年的业务实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业务交易真实性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供应链金融领域中交易真实性风险的主要成因。在这一金融模式中,涉及众多参与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当交易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时,验证交易的真实性便变得困难重重。在某些情况下,核心企业可能并未与所有上下游企业直接建立合同关系,这无疑增加了核实交易真实性的复杂度。各参与方所掌握的信息量及其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资金方若未参与到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便难以全面评估交易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应收账款质押或预付款质押的情形下。资金供应方往往处于信息劣势,而资金需求方则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欺诈或误导行为。


监管不足


在供应链金融的复杂生态中,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如同基石般稳固。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一关键任务往往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诚然,物流公司在运输和仓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货物监管这一核心领域,其专业性和能力却时常受到质疑。


首先,物流公司的规模差异、员工素质的不均衡,以及潜在的利益诱惑,使得监管过程中潜藏着诸多风险。历史上,不乏物流公司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偷盗质押物品或私自放货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监管人员甚至采用“狸猫换太子”的手法欺诈,给整个供应链生态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风险。前几天河北粮库事件不真说明此事吗?此外,监管手段的滞后也是一大问题。目前,许多物流监管仍停留在传统的派人驻场模式,仅仅依赖视频监控等手段,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然而,这种简单的监管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供应链金融的复杂需求。


利益驱动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资金需求方时常会陷入机会主义的诱惑,企图通过一系列不正当手段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和利润。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与上下游企业串通捏造虚假的贸易行为和贸易背景,以掩盖真实的交易情况;捏造或篡改企业财务报表,以误导资金方;以及重复抵押或质押资产,试图多次获得融资。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交易的公平性和真实性,更构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给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带来不稳定性和风险隐患。


二、供应链金融贸易真实性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为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管不足、道德风险带来的贸易真实性风险,笔者综合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前期尽调工作,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贷前尽职调查是资金方深入了解资金需求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健康和信用记录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过程,资金方不仅能够准确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还能通过与企业高管的深入交流明确融资的真正目的。此外,尽职调查还能揭示潜在的风险点,例如企业是否卷入重大诉讼或存在不当的关联方交易,这些信息对于资金方来说至关重要,能帮助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贷款决策,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业务人员对尽职调查的执行不够认真和深入,常常流于形式。例如,一些业务人员可能仅与客户的经办人员进行表面的交流,对仓库进行匆忙的巡视,随后老酒一喝酒完成了尽调。如果没有深入挖掘和分析企业的真实情况、融资的真实目的,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尽职调查就是风险。不仅很难全面揭示企业的风险,而且容易导致对企业真实情况的误判,从而增加了贷款的风险。如何做尽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有详细的尽调计划:要根据核心企业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从而评估核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然后围绕着融资企业的业务模式、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制定详细的尽调计划,明确尽调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节点。


2、要收集全面准确的信息:通过实地走访、查阅企业资料、与企业管理层交流等方式,收集企业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市场情况等全面准确的信息。


3、深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当然也有很多小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或者说财报数据不准确,那么咱们就要去核实关键信息,如企业的主要客户、供应商、关联方等,需要进行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如何核实,他给核心企业供货的合同,凭证,结算流水等。当然这些信息还要和核心企业的业务系统去做匹配,看是否一致。


4、最后才是对资金需求方撰写尽调报告:根据尽调结果,撰写详细的尽调报告,对借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市场情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贷款建议和风险提示,降低风险。


(二)充分运用ABCD&IOT,构建数字化风控业务平台


做供应链金融离不开科技的赋能,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我们认为,当今是大数据时代,整合供应链业务上各节点信息必须依靠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风控业务平台为核实供应链金融交易真实性提供依据,防范交易真实性带来的风险。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主要推荐这五大核心功能模块:


1、大数据风控模型下的客户准入管理:通过与第三方数据的整合,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大数据风险管理准入系统。这一系统将客户的工商、税务、司法、舆情等数据转化为风控因子,并根据客户的融资业务场景,进行客户评级和授信,从而在源头上控制风险。


2、数字化供应链业务平台:该平台旨在将资金需求方的业务流程线上化,通过整合供应商、客户、物流承运商、仓储监管方等所有参与方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平台上将完成合同签订、放货、物流派车、装车、在途监控、卸货、收货、仓储等一系列物流环节,由现场监管人员根据平台指令执行操作,以此提高供应链效率,并确保贸易过程的透明性和可控性。


3、资金闭环账户体系:在数字化业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资金闭环账户体系,确保融资用途的真实性,避免资金被挪用。资金的流转在闭环系统中进行,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4、物联网监管: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仓储进行改造,如使用RFID设备对商品进行绑定,通过电子显示屏公示货权信息,使用电子围栏技术监控大宗商品的出库情况,以及利用北斗/GPS系统进行车辆定位。此外,通过物联网电子锁技术管理仓库门禁,对贵重物品增加红外定位等手段,增强监管的科技含量。


5、大数据风险预警功能:该功能包括外部环境预警和业务预警两部分。外部环境预警主要监测商品价格波动、工商变化、税务更新、司法裁决以及舆情动态等,而业务预警则侧重于合同、物流、资金等方面的逾期风险,通过实时预警机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通过这些功能的整合和应用,供应链金融可以更加稳健地发展,同时也为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交易平台。


(三)构建完善的风控体系建设。


风险管理是企业稳健运营的基石。对于供应链金融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它不仅涉及到资金的安全,还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都有自己的风险偏好,那么如何构建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供应链金融企业如何构建坚不可摧的风控体系》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下。


(四)持续教育与培训


企业应开展定制化的风险管理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风险状况紧密结合,以确保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鼓励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策略,通过案例研讨和实战模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企业也可以考虑邀请外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学者来企业进行专题讲座,以此引入新的视角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种跨界的交流不仅能够拓宽团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新的启示。通过这样的培训,企业及其金融服务合作伙伴能够显著提升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创新金融服务,对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显著作用。然而,随着业务的扩展,确保交易真实性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信息不对称、监管不足以及道德风险是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加强贷前尽职调查,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风控平台,建立资金闭环账户体系,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此外,持续的教育与培训能够提升团队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企业稳健运营提供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