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掀“改名潮”!数据资产入表,开辟城投转型新路径
时间:2024-06-10 19:43 阅读量 156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这个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下,来大量城投公司集体改名的现象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今年以来,城投公司纷纷改名“产业类国企”,以优化资产结构、突破“借新还旧”限制,完成市场化转型。此举旨在满足监管要求,增加经营性资产占比,降低非经营性资产和财政补贴比重。城投公司还尝试创新性经营资产,如数据资产入表、投资墓地生意等,以优化资产报表并完成融资任务。
根据企查查数据,2024年以来(截至2024年5月13日),全国范围内新成立的国有企业中,名字或业务涉及产业投资、产业发展的企业数量有近2000家。
地方城投公司大规模改名,其实很正常,一直都有。过去城投承担地方融资的重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如像推动城市化建设、参与房地产开发等,都有城投留下的影子。
顺着时间线来说,上一轮城投公司出现集体改名,主要特征就是淡化“城投、城建、城市开发”这些字眼,而改成“发展投资集团、城市发展集团、城市投资运营集团”之类的字眼,加强“城市发展”这个主题,用意就是转变城投定位。
只不过这一次,有了一点新花样,直奔“产业投资”的主题,而且趋势还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全国就有更名或新设立的地方产业投资集团约有500余家,新成立或更名的产业发展集团约600余家。
“城投”改名“产投”,开辟融资新途径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不少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投公司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们原本以资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承担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的管理机构角色,使命就是融资+建设,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均衡。
但现在时代变了。过去,房地联动,卖地得钱,房价高企,银行、机构支持放贷,一套下来谁都有得挣。现在政策面上三令五申严禁炒房,叠加房企三条红线,以及人口下滑趋势显著,住房库存难消等各种因素,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融资渠道收紧;在此背景下,城投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政府对城投公司的严格监管,以及融资环境的持续紧缩,让原本以财政补贴为生命线的城投公司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因此,“城投变产投”背后,实际上折射的是各地城投公司面临的融资困境。
2023年9月,国办密文发送至各地的《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35号)(简称“35号文”)将城投公司细分为三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按照地方政府平台管理的国有企业和普通国有企业,并对它们采取了差异化的融资政策。其中,第一类企业被严格限制,只能借新还旧,不得新增融资;第二类企业则根据所在省市区域的债务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限制;第三类普通国有企业,可新增融资但债务由自己负责。
“35号文”后,为规避城投身份带来的融资限制,多地城投公司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更名或新设产业投资集团。当然光更名没有用,还需要产业结构符合产业类国企。按照现行政策要求,只有满足“335指标”,才能被认定为产业类国企。
所谓“335指标”,即城投非经营性资产(城建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不超过30%,非经营性收入(城建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超过30%,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得超过50%。通俗的说,就是这家城投公司必须有自己的经营现金流而不是靠政府补贴,要有用于市场运作的资产而不是政府划拨的房产道路或者其他公益资产;因此,给城投公司装入有实质经营收入的市场运营主体,更名或新设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各地共同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新身份”,通过新平台在公开市场融资,减缓资金压力。
最新的市场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12月30日,我国城投债的总存量已达到11.97万亿元,涉及债券数量共计17853只。同时,目前市场上共有2821家城投公司发行的债券处于存续期。
从融资情况来看,2023年12月,全国范围内有9个省份实现了城投债的净融资,而另外20个省份则面临净偿还,净偿还的省份数量有所增加。在净融资方面,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重庆和山东,它们的净融资规模分别为94.84亿元、34.08亿元和25.03亿元,均未达到100亿元的大关。而在净偿还方面,江苏省以210.275亿元的净偿还规模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天津、四川、湖南和贵州,它们的净偿还额均接近200亿元。在2023年12月,宁夏和海南两个省份的城投债净融资额为0。
据产城观察网统计,自35号文后,产业债发行占比也达到了历史新高。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5日期间发行的3933只地方国企信用债中,包含1717只产业债和2216只城投债;其中,产业债占比达到历史新高43.7%。
地方国企信用债发行情况——图源:产城观察网
城投转型新路径:数据资产入表
短期来看,城投变产投是时间换空间的思路,先“借新还旧”,通过改名解决当下的债券融资问题;而但长期来看,慢慢推动城投转型,摆脱地方财政补贴,就需要提升自身资产运营能力、专业能力,夯实产投公司经营性资产和市场化业务,这才是未来的长久之计。
产投大有可为,产业投资,正是城投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投资潜力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各地城投平台不仅有了改名的动力,为了多融资,还有了扩充城市资产的动力。
最典型的,就是近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推动一个大事:数据资产入表。因为从产业投资的逻辑上来讲,数据值钱,纳入城市资产,做产投抵押融资,能撬动钱就更多了。
202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明确数据资源可作为无形资产或存货等资产类别纳入财务报表;配套文件《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数据资产的入表和评估实务提供了指引。数据资源入表,成为数据资源化走向数据资产化的关键一步,将开启数据要素产业化的大时代。这一里程碑事件也标志着我国在数据资产入表领域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数据资产政策背景
数据要素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这一过程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价值。有数据显示,我国数据资产规模或有50万亿元,存在商业蓝海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有待开发。
而各地城投公司在数据资产入表和融资等方面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较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或运营,在发行城投债、投融资、资产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同时在取得公共数据授权经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举例来说,现在很多城投公司都在做智慧停车业务,如果进行数据资产入表,就会实现全区域的停车数据共享,真正实现智慧停车的便利化和高效化。
在当前城投公司融资严监管和市场化转型背景下,数据资产入表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方面,数据资产作为创新型经营性资产,可以增厚城投公司资产并压降城建类资产占比,同时通过数据资产出售或运营为公司带来经营性收入和利润,助力城投公司转型以及在债券融资方面达到“335”指标;另一方面,城投公司亦可凭借数据资产获取贷款融资,从而实现新增融资的目的。
与土地资源不同的是,数据资源打破了土地这类自然资源有限供给的限制,数据资源可不断衍生、开发和可持续,为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数据资源入表或将成为继土地资源之后城投企业入表的另一支撑点;城投企业若能破除障碍实现数据资源入表,注入的数据资源将和其他资产一样,扩充城投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规模,拓宽业务运营范围,亦或将可用于增信等手段为城投企业再融资提供空间。
结合当前城投企业的业务范围,城投企业以下几大类现有业务初步具有数据资源入表的可能性:
1、公用事业类,具体包括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
2、文旅类数据,如文投、旅投产生的数据
3、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的生产保障类数据
4、新公共用事业类(如:充电桩等新能源服务)、新经济类(如:双碳产业)
城投公司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实践
对于城投公司而言,从数据要素的角度来看,若能够取得地方公共数据的运营权,也有潜力成为正规、合理的数据加工商,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带头完成数据资产入表的企业以地方国企为主,地方政府和国企动作频频,城投公司数据资产入表的案例也不断涌现。
以新能源板块数据资产入表案例举例:2023年9月,福州城投集团所属城投新基建集团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小福停车位查询”和“小福充电桩查询”两项数据产品。挂牌的数据产品主要以基础查询服务为主,为开发者、运营者提供便利。通过这两项数据产品可获取调用者范围内的停车位、充电桩的分布位置及相关基础情况。根据不同的场景的组合可实现多种功能,如:共享停车位、停车位运营、充电桩预约、商业营销配套等。该数据产品挂牌,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城市感知数据,盘活沉寂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的辅助分析,为数据深度开发运用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依据。
智慧停车行业方面,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开创了行业首单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典范。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助力下,许昌市投资集团开发的智慧停车应用场景数据资产于今年年初完成入表,而基于该数据资产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分析”数据产品已实现市场化流通。此次许昌市投资集团实现市场化流通的“新能源汽车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分析”数据产品,是许昌市投资集团通过对全市停车场、停车位的前端设备改造,实现车位编码分配、时空定位、资产标识等;通过自主开发的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实现对停车数据进行采集、编码、上链、分析,形成数字车位资产一张图,实现数据高质量可视化,使数据资产转化为数据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城投产业投资公司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优化数据流通服务,将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激活数据资源的巨大价值,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也能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前,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弯弓研究院副院长梁超杰老师在“2023第三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论坛”论坛上也表示,从地方国企/平台供应链转型进阶来看,2023年起,已经走到了向数字化提质转型的数据财政这个阶段,通过公共数据的增收、发债。
在土地财政逐渐失效的背景下,地方城投、产投供应链公司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在地方经济转型中承担更多职能、做出更多贡献。梁超杰认为,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是革命性的新一代生产力,供应链是整合提效的生产关系,供应链集成交付平台、产业总部模式创新,将是适应公共数据要素化、资产化这个发展潮流的新探索,国企供应链公司应该可以,也必须有所行动,在新时期做出新贡献。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一些先行的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也的确开始承担做活地方产业、为地方园区招引产业,做好产业配套支持,特别是供应链交付能力的集成支撑;在数据资产这方面,一些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也在尝试打通公共数据支持,探讨运用公共数据开发数据服务,尝试数据财政的新增长。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