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金融强国建设与票据市场发展研究

时间:2024-06-20 06:34        阅读量 126

金融强国建设与票据市场发展研究


作者: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肖小和、李紫薇


【摘要】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票据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票据市场与金融强国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发展票据市场,发展供应链票据,发展应收账款票据化,提升票据在民营经济、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绿色经济、养老金融、产业金融等领域服务效能,防患化解票据风险等论点。




一、金融强国建设与票据市场


1.金融强国内涵及意义


金融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金融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金融强国是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背景下提出,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也决定了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强国建设旨在构建更加均衡、稳健、创新的国家金融体系,在追求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创新。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金融规模体量优势向金融动能、经济效益转化,通过金融强国建设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全面提升。金融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强化和升华,是打造高质量金融供给的需要,是风险防控主题下强化金融监管和统筹力量的必然选择,是全球化背景下完善金融网络体系发展动能的关键,是提升国家金融治理水平与竞争力,推动国家金融行为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转型的重要体现。


2.票据市场概念及作用


票据是集支付、结算、融资、投资、交易、调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信用工具。票据市场是票据发行、流通和转让的市场,是票据全生命周期活动的场所,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其中,一级市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票据签发、流转市场,涵盖承兑、签发、背书、贴现等业务种类,二级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流转市场,包括转贴现、再贴现等票据交易品种。


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票据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主要场所。票据市场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方式、便捷的资金融通渠道和低成本资金,票据市场作为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重要平台,有利于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票据市场与金融强国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建设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备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并提出了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要素,即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建立健全票据市场、调控、分工协作、监管、产品与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金融强国建设也将推动票据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二、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发展票据市场


1.发展供应链票据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成为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票据平台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实现了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因此相较于传统票据业务而言,具有全生命周期风险可控的优势。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往往具有较长的贸易链条,容易形成“三角债”,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票据结算货款。供应链票据将票据嵌入供应链场景,依托平台签发,通过流转带动企业信用传递,凭借科技赋能实现了票据的可拆分、任意金额灵活支付。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支付结算需求,对票据进行拆分和重组,提高票据支付与流转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通过贴现或标准化票据融资,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资金快速回笼。


2.发展应收账款票据化


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不具有确权效果,其流转过程中对于原始债务人约束往往较弱,容易发生故意赖账、拖欠等情况,造成对于企业的二次盘剥。从资金信用角度来讲,应收账款拖欠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资金短缺,二是信用释放不足。与之不同,票据以《票据法》作为法律基础,且具有固定的账期、具有确权性,能够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确权难、账期长等问题。电票时代,票据尤其是商票加持企业、银行信用可以实现良性发展,既可以解决信用不足问题,又可以缓解融资问题。因此,票据服务应收账款是解决企业货款拖欠以及应收账款理性票据化的有效途径。


3.发展票据服务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


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业务数据来看,2023年签发票据的中小微企业21.3万家,占全部签票企业的93.1%,贴现的中小微企业32.0万家,占全部贴现企业96.5%,票据市场已经成为缓解中小微、民营企业资金矛盾的重要途径①。近年来,票据市场在提升企业票据融资便利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票据保护力度,强化票据市场信用约束机制。金融机构在做好票据贴现等常态化金融服务基础上,优化整合单项产品,推出集支付结算、融资融信、避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并通过线上渠道延伸服务触角,适应企业资金需求灵活性高、周转性快等特点。人民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4.发展票据服务先进制造业


金融强国建设要求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是一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对于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企业规模、治理结构等因素限制,制造企业有许多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票据市场具有准入门槛低、期限短、流动性强、操作便捷灵活等优势,是企业获得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2022年,制造业票据承兑额8.76万亿元,占全市场承兑总量的31.98%,制造业票据贴现6.04万亿元,占全市场贴现比为31.04%。使用肖小和、余显财、金睿等(2021)承兑总量可能性分析模型测算,2022年制造业票据理论签发量可达到135.13万亿元,实际签发量仅占理论值的6.48%,制造业承兑汇票签发量仍存在发展空间。


5.发展票据服务绿色经济


金融强国建设要求绿色金融乘势而上,完善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票据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以商业汇票为载体的相关金融服务。发展绿色票据,首先是要完善绿色票据顶层设计,制定绿票发展目标及举措,成立绿色票据发展委员会。其次,确立标准体系制度规范,制定并出台绿色票据管理办法、业务操作细则和信息披露规则,建立绿色票据评价机制、信息统计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绿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票据认定系统,完善票据业务交易系统,建设绿票信息披露平台,金融科技赋能强化绿票管理,推动存量绿色票据自动挖掘,加强绿色票据风险管理,设立绿色票据服务试点,加快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绿色票据服务试点。


6.发展票据服务养老金融


金融强国建设要求养老金融健全体系,丰富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加大对健康和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养老金融是为满足社会成员养老需求而开展的各类金融活动。票据服务养老金融应该聚焦于养老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建立票据市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票据对于养老产业支持力度,推动养老产业与票据市场的深度融合,探索并完善票据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开辟票据市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7.发展票据服务产业金融


金融强国建设要求科技金融迎难而上,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如火如荼,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不断加速融合,引领现代产业链向高端价值链迈进。新一代票据系统上线、商业汇票信息披露规则推出,为票据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票据对于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天然的适配性,票据的支付、流通功能为链上中小微企业缓解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工具。宋汉光(2022)利用产业链供应链的票据网络模型分析了票据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的效果,提出票据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联结,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和韧性,规范链上企业商业信用行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能力。


8.发展票据防范风险


以稳妥有效的风险防控守护金融安全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要求。对于票据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健全票据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对于金融机构,需要树立合理审慎的经营理念,推动过程化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将风险防范落到实处;充分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严格把控操作风险关口;严格控制风险敞口,严防部分企业过度签发带来的兑付风险。对于企业而言,要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在可兑付能力范围内签发票据,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对于企业财务人员而言,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常见票据风险形式,提升外部票据审查力度与鉴别能力。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