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供应链金融“爆”发新纪元:颠覆传统,重塑金融未来!

时间:2024-06-17 06:35        阅读量 71

在政策的引领和市场力量的助推下,这一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变革。市场规模的迅猛增长,行业生态体系的日趋完善,让供应链金融成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坚实桥梁。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突破金融服务与产业链协同的瓶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想象一下,当供应链金融的智能化改造与产业深度融合,当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当金融科技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将如何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场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场智慧与未来的激烈碰撞。



一、当前挑战:金融服务与产业链优化的协同亟待加强


当前,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金融服务与产业链优化的协同效应较弱。金融机构对产业链的洞察能力有限,难以充分把握运营流程的安全、稳定和效率。同时,数据鸿沟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金融机构在评估中小企业信用时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撑。此外,金融科技应用能力的不足也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1. 金融服务与产业链优化的协同效应较弱

一方面,金融机构洞悉产业的能力有限,关注的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形成的交易型关系,较少地渗透到供应链运营全过程,去分析和把握运营流程的安全、稳定和效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主要是围绕主体信用的刻画和管理,尚未能真正应用技术重塑运营流程。金融服务企业、产业改善资金效果不显著,金融和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较差,难以形成“金融带活经营”的良性循环生态。

2. “数据鸿沟”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一方面,供应链上企业经营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较弱,核心企业主导供应链上企业数据的利用和分配,中小企业难以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数据进行实时交互和传递,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画像缺少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税收、社保、工商、海关等公共数据的共享程度差、交叉验证机制弱,难以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经营、交易和质押状况的真实性进行实时核验,导致金融机构存在重复授信的风险。


3. 金融科技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地方性中小银行受制于规模小、技术力量不足、投入成本高等问题,难以独立开发供应链金融的科技平台或产品,无法满足客户更加高效数字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制于管理体制(技术研发由总行技术部门统一负责)的限制,开发周期长、审批流程久,难以快速满足市场对供应链金融科技产品的创新需求。


二、破局之道:产业协同、数据共享与科技赋能


要破解当前困局,推动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金融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金融机构应利用金融科技对产业链进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将产业链流转的数据作为授信依据,提升发现、传递和监控信用的能力。同时,金融机构需下沉风险管理端口,贴近产业场景,发现产业运转中的资金需求,为优化产业生态注入金融“活水”。


2. 聚焦数据共享,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加快公共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多部门数据纳入共享范围,夯实信用信息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基础桩”作用。同时,强化数据安全的保护,确保数据在使用分析过程中不被非法利用。


3. 强化科技赋能,提高金融机构服务金融供应链的能力

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科技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嵌入交易环节,推动传统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同时,借鉴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优秀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利用金融科技优化金融供应链的能力和水平。


三、未来展望: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与普惠化


展望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数字化转型加速

数字化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供应链上的各种数据,包括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库存数据等,能够准确评估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水平,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同时,这些平台还提供了在线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便捷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该平台快速了解供应链上的融资需求,实现快速审批和放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2. 场景化与细分化

供应链金融服务将更加注重特定行业和场景的定制化需求,实现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渗透。场景化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供应链金融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产业场景,提供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这些行业的独特业务模式设计融资方案,如订单融资、定制化销售融资等。这种场景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促进了产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3. 金融服务下沉

金融资源将逐步向供应链的末端企业延伸,特别是那些急需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这一策略的实施,旨在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通过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它们成长和扩张。解决更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实现金融资源的普惠。金融科技在金融下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达性和效率,使供应链金融能够更加深入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风险管理的智能化

风险管理的智能化通过整合实时监控、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实现了对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精确跟踪与分析,极大提升了风险识别的敏感度、评估的准确性、决策的自动化以及响应的迅捷性。这种智能化的风险管理策略不仅优化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加强了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供应链金融领域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总之,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生态体系整体向好发展。然而,为了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在产业协同、数据共享和科技赋能方面持续努力。未来,随着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和普惠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供应链金融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