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国内信用证结算总量同比提升25%

时间:2024-07-25 09:31        阅读量 142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据该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贸金委”)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57万亿美元。其中,国内信用证结算总量较上一年有明显提升,规模超3万亿元人民币,增幅达24.9%;同时,国内保理业务增长也较快。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对稳健结算工具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强烈,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国内信用证可转让的优势以及保理业务盘活应收账款的优势,将贸易融资作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抓手。目前,货物贸易的国内信用证信用转换系数是20%,服务贸易是50%,显著低于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对于银行来说开具国内信用证更具吸引力。


针对贸易金融未来发展,记者采访了解到,贸易金融应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生态,普及金融科技的应用,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同时,应着手在跨境贸易金融服务中,稳妥推广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国内信用证结算与国内保理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6.0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货物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也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据贸金委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57万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4%。


就具体业务变化,《报告》指出,2023年国内信用证结算总量较上一年有明显提升,规模超3万亿元人民币,增幅达24.9%;国内贸易融资业务总量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业务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34.7%和16.7%,国内保理业务依旧为主要增长点,占比达94%。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2023年国内信用证结算总量、国内保理增幅较高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转段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稳步前进,内外贸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内贸易的发展是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增幅较高的基础。二是从增加供应链韧性的角度出发,政策层面鼓励、支持贸易融资发展力度较大。三是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国内信用证可转让的优势以及保理业务盘活应收账款的优势,将贸易融资作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抓手。”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表示:“国内信用证结算总量和国内保理业务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对稳健结算工具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强烈需求。自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导致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对信用保障的需求显著提升。而国内信用证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结算与支付工具,在经济不确定的形势下提供了稳固的信用支持,因而被更多企业选择,推动了信用证结算总量的上升。同时,国内保理业务的增长则说明企业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面临较大的资本周转压力,保理业务能有效加快资金回笼,优化现金流管理,减少应收账款风险,提供短期融资,提升企业的资金回笼速度和效率,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告诉记者:“国内信用证业务规模的增长,一方面是国内贸易持续发展,银行不断加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力对国内商贸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2023年资本新规发布后,货物贸易的国内信用证信用转换系数是20%,服务贸易是50%,显著低于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对于银行来说开具国内信用证更具吸引力。”


针对国内保理业务增长,杜娟认为:“国内保理主要支持供应链融资。一是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数据能够提取出来,为机构提供更多保理服务奠定基础;二是政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固链强链’,包括保理业务在内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是政策鼓励的重要一项;三是保理基于应收账款融资,在赊销比例提高、回款周期拉长时,能够畅通企业资金流通。”


下一步,信用证业务将如何发展?陆岷峰表示,信用证业务的突破点主要集中在技术驱动创新、法律法规完善和国际合作与标准化几方面。第一,技术驱动是信用证业务转型的关键。传统信用证业务依赖纸质文件,处理过程繁琐。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区块链和电子签名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信用证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数字化转型,这不仅能降低操作成本,还能提升业务处理速度。第二,完善法律法规是信用证业务顺利发展的保障。信用证业务涉及多个环节和交易方,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确保信用证的使用和承兑受到全面的法律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优化信用证的使用环境。第三,国际合作与标准化是提升信用证业务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贸易环境下,各国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合作,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信用证的顺利跨境流通。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和标准统一,可以减少跨境交易中的摩擦,提升信用证业务的效率和可靠性。


贸易金融业务应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数字化


针对贸易金融业务的风险与挑战,《报告》指出四点:一是国别风险和主权信用风险与挑战,二是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与挑战,三是外汇合规风险与挑战,四是国际制裁合规风险与挑战。


其中,《报告》就贸易背景真实性方面指出,贸易融资的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融资产品的自偿性和期限结构的合理性,商业银行面对越发庞大的贸易规模和日渐凸显的贸易背景真实性问题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应围绕贸易融资“自偿性”的特点,强化贸易融资的尽责审查要点,提升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技巧和贸易融资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如何进阶?杨海平表示,贸易金融可改进或者提升的方面主要有:一是持续完善贸易金融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生态,稳步推进贸易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二是在贸易金融发展进程中,推动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融合创新;三是在跨境贸易金融服务中,稳妥推广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陆岷峰表示,我国贸易金融领域目前仍存在诸多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方面。第一,风险管理问题亟须提升。由于贸易金融涉及的风险种类多样,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第二,金融科技的应用仍需扩大。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用金融科技手段,但整体普及率仍不足。鼓励更多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提升业务处理效率,能够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贸易金融的整体水平。“第三,政策支持是推动贸易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陆岷峰指出,“政府可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贸易金融活动,缓解其资金压力,促进外贸的健康发展。优惠政策的出台,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推动贸易金融业务的整体提升。第四,人才培养是提高贸易金融水平的关键。贸易金融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和资质认证机制,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广泛应用的金融科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贸易金融的改进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些改进措施为推动中国贸易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针对贸易金融业务的机遇与展望,《报告》提出:一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构建内外贸一体化金融服务格局;三是打造生态级贸易金融服务。就上述第三点,《报告》具体提出,未来的贸易金融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商业银行应聚焦客户旅程,打造“流程银行”;融入企业全链条,打造“场景银行”;秉承价值共赢,打造“生态银行”,为客户提供涵盖存货、应收、预付等全生命周期、全生态、一体化、一站式的优质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赋能全产业链各环节全场景发展。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