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拆解41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状况
时间:2024-08-15 16:31 阅读量 77
2006年圣诞节前夕,中国履行WTO入市承诺,原中国银监会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开启了外资银行在华展业的新起点。
18年后的今日,我国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增长至41家,但整体资产规模仅与一家头部城商行相当。有业内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发展与预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市场渗透率不高,且面对的监管环境比较复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8月9日发布的二季度数据显示,外资银行上半年共实现149亿净利润,约占银行业整体1.2%;净息差为1.46%,低于银行业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较大型银行、股份行略少。
从业务特点来看,外资银行相较中资银行更聚焦于对公业务,部分外资行在中国内地不做个人业务。
此外,外资银行正加速以资本方式入局中国内地。今年初,多家外资银行增持了中国城农商行股份,专家表示此举有助于中资银行在短期内充实资本金,长期带来更多国际资本,充实资金实力和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年初,监管取消外资对银保机构持股比例限制,为外资银行的扩展提供了新契机。
面临着行业性的息差收窄,对公业务的路径依赖,在华业务限制的不断放开,外资银行的未来十年又将如何?
梯队分化的外资银行
据年报数据,从资产规模来看,41家外资法人银行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与一家头部城商行体量相当。从净利润来看,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外资银行上半年共实现149亿净利润,约占银行业整体1.2%,相较去年同期的116亿有所提升。
整体规模利润占比不大,是否意味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与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资银行份额相对较低,原因在于中资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过去二十年,得益于房地产城投的拉动模式,中资银行规模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而外资银行的对公业务多在跨境制造业,与地产模式相对不匹配,难以达到中资银行增速。但自外资银行法人化以来,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中国市场的介入深度的不断增强,这一成绩也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外资银行中也逐步分化出了多个梯队。
按照2023年末资产规模来看,汇丰银行(中国)以6165.83亿元的规模位于外资行第一;次席为规模达3219.97亿元的渣打银行(中国)。然而,第3至11名差距不大,均处于1000至2000亿的区间,由高至低依次为东亚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星展银行(中国)、三菱日联银行(中国)、南洋商业银行(中国)、富邦华一银行、三井住友银行(中国)、瑞穗银行(中国)、华商银行。
从规模变化来看,2023年,汇丰中国、渣打中国实现了资产规模正增长,但东亚中国、花旗中国、三家日资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缩表。其中两家银行变化幅度较明显:渣打中国规模同比上升18.2%,该行年报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余额、拆放同业余额以及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上升所致。恒生银行(中国)规模在去年降至1000亿以下,同比降幅达21.5%。该行年报显示,各项贷款降低约186亿元,其中对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大幅下降。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过去一年,该行在信贷投放上变得更为谨慎,这对贷款规模产生了影响。去年该行通过降低贷款中房地产行业的比重,来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
同时,外资银行的盈利状况也出现了分化。2023年,渣打中国实现了34.3%的净利润增幅,但东亚中国的净利润减幅高达86.72%。
此外,二季度末外资银行净息差为1.46%,低于银行业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较大型银行、股份行略少。
“息差收窄给银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星展中国也同样出现了这一情况。不过,对比其他外资行、中资银行,星展中国的息差收窄的幅度相对较小。” 星展中国行长郑思祯在星展银行2024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一家日资银行人士也表示,由于该行的企业客户有部分外币收汇,因此该行吸收了部分美元存款。随着当时美金浮动利率上升,但对客利率不变,银行会因此获取一定收益。
零售难以建立优势
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多数外资银行更聚焦对公业务,一方面服务中国内地企业出海至所在国(地区),另一方面服务所在国(地区)企业落地中国内地。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发稿, 41家外资银行中有33家披露了贷款业务结构。记者计算发现,33家银行对公贷款规模加总占总贷款规模比重约78.6%,其中13家个人贷款规模为零。
整体来看,行业头部的外资行拥有一定规模的个人银行业务。究其原因,外资银行多聚焦于高净值人群,达到一定的体量才足以支撑其高端财富管理业务。另一方面,外资行的开户门槛较高,以汇丰中国卓越理财为例,若日均余额不足50万元,则会收取账户服务费。
同时,近期也有外资银行停止了其个人银行业务。6月11日,花旗与汇丰分别宣布,花旗向汇丰出售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完成交割。花旗银行(中国)行长陆烜表示,未来该行会更加专注于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
与保留了部分个人业务的头部外资行相比,腰部、尾部的外资行通常聚焦于企业客户在中国内地和所在国(地区)的双向迁移,这一模式在日资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瑞穗银行(中国)年报显示,该行以投资落户中国各地的日资企业、跨国企业和中资本土企业为对象开展业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若银行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度较高,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不过,曾刚认为,外资银行不一定需要为了追求规模而改变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跨境结算、贸易融资方面已经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关系,可以在这一方面继续延伸。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行缺少线下网点,其数字化进程也未跟上中资银行,因此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他表示,外资银行在不良率、净息差上维持着不错的水平,这一稳健的风格也值得中资银行业学习。
加速增持中资银行
随着银行业开放的逐步推进,外资银行正加速以资本方式入局中国内地。
今年年初,星展银行增持深圳农商银行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由13%升至16.69%;法国巴黎银行作为第一大股东再次增持南京银行7986.85万股,增持完成后,法国巴黎银行持股占比由16.37%,提高到17.04%。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表明了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长期承诺。通过增持股份,外资银行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本地化合作,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和动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增持中资银行会对后者的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方面产生相应影响。
宋科表示,外资增持中资银行有助于后者短期内充实资本金,长期也带来更多国际资本,从而增强资金实力和全球资本运作经验。研究表明,外资持股通过向中资银行委派董事或高管可降低中资银行风险承担,并表现出更低的总体违约风险、资本短缺风险、资产风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9.47%,已经连续多时处于同业中最高水平。
究其原因,他表示,根据相关管理条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不能发行金融债券、仅能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等限制。此类限制导致外资银行资金周转较慢,闲置资金较多。
其次,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复制母行模式。在法人化转制初期,由于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拓展缓慢。短期资本消耗性资产(如票据贴现和非银行同业业务)虽能平衡资本利用率,但由于风控体系严谨,不会单独加大杠杆。外资银行的资产端业务尚未充分发展起来。
因此,如何平衡资金利用效率以及资产充足率,仍会是外资银行要面对的问题。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