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应链贸易业务的风险聚集区:当上下游全是贸易商!
时间:2025-01-20 19:06 阅读量 72
引言
国企供应链公司开展“两头在外”的贸易业务中,存在着很多种业务模式,而不同的业务模式对应着不同的风险,有的风险相对较低,有的风险则偏高。但有一种模式的风险在众多业务模式中较为突出。
这个业务模式就是:在同一项贸易业务里,上下游企业均为贸易商。
一、风险类型
(一)虚假贸易风险
在国企贸易业务中,若上下游均为贸易商,存在二者合谋造假的风险。他们可能通过虚构交易事实、伪造商业票据等手段,骗取国企资金与货物,致使国有资产受损流失。
(二)信用风险
相较于生产商和终端用户,贸易商信用稳定性较差。一旦上下游贸易商遭遇经营困境、资金链断裂,极易出现合同履行障碍,国企将面临违约损失。
(三)操作风险
当上下游主体皆为贸易商时,交易流程趋于繁杂,操作难度与风险显著增加。诸如单据管理、货物验收、仓储物流等环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贸易纠纷,造成经济损失。
(四)法律风险
若贸易合同存在瑕疵,缺乏关键证据支撑,纠纷发生后,国企将被迫进入法律诉讼程序。诉讼过程繁琐、成本高昂,即便胜诉,执行阶段也可能困难重重,难以有效挽回损失。
二、风险防范措施
(一)强化资信审核
开展业务前,深度调查上下游贸易商资信,涵盖经营、信用、偿付能力等方面,优先与信誉佳、实力强的贸易商合作。
(二)优化合同管理
合同要明晰双方权责,详细注明交易标的、价格、数量、质量、交货及付款条款。同时,严防虚假合同诈骗,完善合同会签、审批流程。
(三)严控货权
贸易全程聚焦 “货权控制”,精选仓储单位,构建严谨的货物验收、出入库及盘库制度,保证货权单据真实,杜绝货物被私提、变卖风险。
(四)健全风险管理
打造完备风险管控机制与运营流程,定期追踪市场价格波动,剖析价格变化对合作伙伴的冲击,对高风险业务、品类及时预警,设止损处理与报告机制。
(五)提升法律合规意识
加强员工法律培训,确保业务操作合法合规。纠纷发生时,果断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通常我们在审视风险时,习惯性从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通关等常规环节入手。然而,国企供应链公司所从事的贸易业务,与普通自营贸易存在显著差异。国企贸易往往是先确定上游,由上游指定下游,抑或是先锁定下游,再由下游指定上游。
在此情形下,我们若仅依据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通关这些传统环节去评判风险,显然是不够全面且精准的。即便是相同类型的上下游企业,只要业务模式不同,所蕴含的风险状况便截然不同。
故而,我们必须立足业务模式的维度去剖析风险,如此才能精准洞察风险点所在,进而有的放矢地实施风险防范举措。
而现实情况是,根据2024年我们培训和辅导过的数百家央国企的情况来看,发现大部分国企供应链公司的风控部门,是无法快速理解业务模式,并准确识别业务风险的。
因为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的风控人员都是抽调自集团上层或集团的传统部门,加上开展贸易业务的大宗品类形形色色,这使得公司风控部门无法快速理解业务模式并甄别风险。
其实,这也不是能力和意识的问题,而是从业背景、经历的客观现实,也无可厚非。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唯一的办法就是高强度培训,通过内部部门间的传帮带,以及外部有经验的专家老师的传帮带,让团队快速提升风控能力。
除了风控部门的问题外,还有公司全员对风控有个致命的误解,认为风控就是风控部门的事情。
而在我们风控课堂上,全面风险管理资深专家&原世界500强首席风控官张老师曾多次强调,风控真正做得好的公司不可能单靠风控一个部门,因为真正扎实的风控要靠公司所有一线人员在风险发生的那一刻就有所察觉,进而牵引公司整体规避风险,风控人员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在一线,风控部门要做的是带领公司实现全员风控。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