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票据迎“增速时刻”
时间:2025-02-11 20:19 阅读量 56
破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供应链票据迎“增速时刻”金融时报
近一个多月,全国供应链票据市场频频传来好消息:山东通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通汇资本”)成功落地首单直接模式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山东港口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港易付”供应链金融平台顺利接入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直连资质的港航企业……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将供应链业务场景与票据应用有机结合的供应链票据业务,自2020年4月票交所上线运行供应链票据平台后,开启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新突破、全面革新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如今,在新发展格局下,属于供应链票据的高成长时代已经到来。
政策全方位支持
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幅明显,企业资金周转问题较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6.9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可以看到,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达21.8%。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近期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表示,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信用建设,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价值。作为数字供应链金融的重要一环,供应链票据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至上下游,在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的同时,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行,助力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提升整个链条的资金使用效率。2024年以来,供应链票据领域有多个重要政策出台,助力供应链票据业务发展提质增速。2024年11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创新试点的通知》,与票交所共同创新推动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试点;11月,票交所发布《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操作指引》,明确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操作流程。此外,聚焦上海、湖北等地的监管机构,也有多个支持供应链票据发展的文件出台。例如,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的《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建设供应链金融示范区行动方案》强调,在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及确保真实贸易背景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票据等各类票据规范使用。总体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票交所等部门和机构持续为供应链票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持。在顶层设计上,围绕决策层对实体经济和票据市场的重要部署,做好供应链票据战略规划;在政策制定上,打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发挥政策引领导向作用;在应用拓展上,持续推动供应链票据平台建设,创新产品与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增强票据融资便利性。
激发供应链票据市场活力
金融管理部门的重视以及有关政策的完善,激发了市场活力,也带动了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2024年12月,山东通汇资本成功发行2024年度第一期鲁高速—路桥集团供应链票据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基础资产为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承兑的未贴现供应链票据,发行金额3200万元。这是一次在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领域,省属投资企业牵头、票交所支持、企业协同攻关的成功案例,让涉及的49家中小微企业获得批量、快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实现了零的突破。稍早之前,依托日照港港口优势的日照银行以数字化为支撑,绘制“产业、生态和企业”三张图谱,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沿货物流向拓展至沿黄钢铁产业等制造业加工产业集群。事实上,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时,涉足钢铁领域比较常见,那么日照银行的服务方案有何特色之处?“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活跃度和复杂性并存的背景下,钢铁产业链正面临诸多挑战,经营压力攀升,在产业链采购环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为凸显。”日照银行相关业务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对此,在服务临港钢铁产业链主企业方面,匹配商票保贴额度,钢厂原材料采购阶段支付供应链票据,日照银行为其上游多级供应商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服务,化解钢厂付款压力。在服务黄河流域钢铁产业链属上下游企业方面,日照银行提供“电子仓单+进口信用证+供应链票据”环环相扣的综合服务方案。在原材料进口环节,通过港口未来货权电子仓单质押模式,为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供应商开立进口信用证,解决轻资本企业跨境贸易资金难题;在原材料到港提货环节,将供应链票据嵌入钢厂向供应商付款场景,通过质押钢厂签发的供应链票据,为供应商解押仓单释放货物,供应链票据到期兑付归还进口信用证。数个方案的成功落地,让供应链票据的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市场观察,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二的山东正成为供应链票据发展的新高地,辖内各类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深化票据业务创新,积极拓展供应链票据应用场景。
促协同创新发展
从更为宏观的供应链金融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的供需两端,金融机构和企业均对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出了诸多创新需求。这一现象促使金融机构与产业界深度融合,开始提供定制化和针对性的多样化融资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华直言,企业方面也开始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强产业供应链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质业务和资产,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因此,供应链票据参与机构在走好深耕产业、融入生态、数实结合道路的过程中,离不开与票交所的交互与协同。《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通汇资本定期与票交所进行系统交互,确保系统功能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我们是全国首批完成重大新功能上线的直连机构。目前已实现了‘平台模块化、数据可视化、工作移动化、系统融合化’的产品矩阵策略。”据山东通汇资本相关负责人透露,企业正在有序推进“票据有限追索”系统功能的研发和测试工作,待票交所统筹安排上线。展望未来,随着供应链票据这一创新工具在绿色环保、科创金融、外贸出口订单融资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票据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链健康繁荣。
(作者:本报记者 李珮 )
本文转发自《金融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