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转型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控。
时间:2025-02-24 20:03 阅读量 43
近年来,众多城投公司与国有企业在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业务转型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吸引了大量企业目光,这些企业被大宗商品供应链中大额贸易量所带来的可观营业收入所吸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凭借其创新的融资模式和高效的运营机制,在破解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方面展现了非凡的能力,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规模日益扩大和业务模式不断创新,该领域也暴露出一系列潜在风险,特别是在企业资质审核与风险管理方面。这些风险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剖析新型融资模式的风险特征,并探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全面加强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我将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并综合考虑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内部管理等多个维度,对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探讨。
事前风险控制事前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其核心在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这就需要前台业务人员及中后台运营同事一起紧密合作展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供应链金融企业如何构建坚不可摧的风控体系》,大家有兴趣可以回看。同时咱们企业也要构建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平台,提升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那么前期主要是对客户的准入工作为核心,一个是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其次是信用风险的控制。信用风险的评估在信用风险评估流程中,平台需全面权衡放贷收益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平衡,确保所有风险均维持在平台可管理的阈值之内。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分析能力,平台能够精确衡量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款实力及盈利能力,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为实现这一目标,平台可以依托企业自建的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或是采纳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对贷款申请企业执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信用审核。这一审核过程侧重于深入剖析客户的历史贸易往来记录的真实性、回款效率、税务合规性(如纳税申报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司法诉讼记录等关键信息,进而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估模型。该模型旨在促进客户通过内部严格的评估门槛,有效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保障平台的资产安全与稳健运营。信用风险的控制平台公司应加强对贷款企业、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对于贷款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频率是非常大的。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的不透明和审核制度的不健全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咱们不能看对方提供的财务报表来预估和评算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流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业务真实性的考核,这家企业是不是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有没有核心企业授权的资质,这些就特别重要。然后咱们再引入智能风控实时监控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项目收益的稳定性,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对于核心企业,平台需设定一系列清晰明确的标准,以确保其优质性与可靠性。首要考量的是财务健康状态,这关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与偿债能力。其次,行业地位也至关重要,核心企业在细分市场中能否占据前五的位置,这是体现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在供应链地位及控制力方面,咱们要关注核心企业对上游前五供应商的采购占比是否超过40%,以避免采购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要看核心企业的账期政策是否标准化和规范化,一旦有破坏之前的游戏规则,那么就要慎重考虑准入;核心企业对下游渗透方面这个就要因行业而异。最牛的控制是先收预付款,后发货。除此之外,平台还需建立负面信息预警机制,涵盖司法案件、行业政策敏感度分析(如芯片“卡脖子”问题)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前应对。通过内部的一系列准入标准,就可以把符合公司风险偏好的企业纳入到准入名单中便于展业。
对于上下游企业,平台应建立严格的企业管理体系,包括分类管理、质量跟踪和绩效评估等,确保上下游企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对担保品和质押物的实时跟踪和监控,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
事中风险控制事中风险控制主要针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平台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我之前已撰写过一篇题为《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应对策略的深度探讨》的文章,该文深入剖析了针对政策变动及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所应采取的一系列应对策略。在此,我将不再重复展开相关内容。今天主要聊下操作风险这方面如何评估和控制。
操作风险的评估平台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业务系统,引入智能风控系统,实现交易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审核机制,确保贷款审批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减少对单个信贷人员的依赖。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识别潜在风险点,并加强线上交易的资质考察和信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操作风险的控制平台企业应完善内控体系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并利用风险转移机制降低操作风险。首先,保持审贷分离等传统内控制度。同时加强线上交易的资质考察和信用管理。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交易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其次,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素养。业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不断更新学习,适应供应链金融不断演变的运作模式。构建一套系统化、全面的培训体系,将有助于提升员工整体素养,为企业打造一支高水平、抗风险的专业队伍。同时,通过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再次,规范信贷流程,防范道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信用管理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减少对个别信贷人员的过度依赖。建立健全的信贷流程和关键制度指标,能够有效避免因个人利益驱动而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预防和控制操作风险。标准化的流程不仅提升审批效率,还能在根源上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
此外,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由于监管制度在某些方面可能尚不完善或滞后,企业应主动完善内部机制。通过不断优化各环节流程,并引入自动化审批系统与智能风控模型,可以大幅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失误。严格的内部监督与审查机制,将确保各项业务安全、顺畅地执行,为平台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接着,有效利用风险转移机制。在部分环节,企业可通过外包方式将操作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合作伙伴,实现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与专业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共同应对潜在风险,也能进一步增强平台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
最后,加速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平台作为企业操作的核心系统,负责数据的集中收集、处理与分析,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运营效率。必须对每个数据权限的获取实施严格授权,配合实时响应的风险预警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将风险信息反馈给核心系统。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挖掘与分析信息,降低人为操作风险,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刷新事后风险控制事后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点在于加强预防措施和实时监测。平台应通过加强贷款前的资质审查、实时监测关键节点企业、加强担保品和质押物的监控以及建立补偿机制等措施,降低违约风险。加强贷款前的资质审查虽然贷前资质审查主要属于事前控制,但在事后风险管控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应提前做好担保措施和紧急预案,确保贷款企业的资质与信用状况符合要求。同时,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机制,可以在贷款违约时及时分摊和补偿损失,减轻平台的风险负担。实时监测关键节点企业平台应对供应链上的关键节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其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对担保品和质押物的实时跟踪和监控,确保其安全性和可变现性。此外,利用大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当某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异常或财务状况恶化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采取冻结贷款资金、提前收回贷款等措施,以降低损失。担保品和质押物的监控平台应加强对担保品和质押物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在贷款违约时能够及时处置质押物,降低损失。建立严格的质押物评估机制和处置流程,确保质押物的价值和可变现性。民企或许可以不考虑,但是国企一定要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对质押物进行公正评估和处置,提高处置效率和公正性。这里就是我们所说的退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一旦风险预警信号触发,平台应依托完善的评估机制和实时监控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风险管理流程。同时,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在补货、违约抵押物处置等关键环节达成共识,从源头上防止风险扩散。为进一步减轻平台自身的风险承担,建议建立并不断充实风险补偿基金,探索引入保险等多元化风险缓解手段,为平台的稳健运营提供坚实后盾。具体而言,平台在事前风险控制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信息透明度;在事中风险控制中应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和人员素质提升;在事后风险控制中应加强实时监测和补偿机制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解锁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