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两会前,五部门联手出“实招”,25条金融举措

时间:2025-03-10 18:54        阅读量 28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2025年3月3日)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释放了多维度、系统性的政策信号,体现了国家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持续深化和精准施策。
这算是贷款行业近期最大的政策新闻了。结合会议内容与专家观点,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其意义与影响:

01

政策协同与机制创新


1. 多部门联动破解融资难题此次座谈会由央行、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召开,提出要增强协同联动,推动融资配套机制完善,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种跨部门协作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条块分割,例如通过整合工商、税务、水电等数据搭建信用信息平台,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2. 政策延续性与深化会议强调落实2024年发布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并新增具体方向,例如加快出台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文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等。这既延续了前期政策框架,又针对新问题(如跨境物流融资需求、科创企业长周期资金需求)推出细化措施,体现动态调整机制。

02

融资渠道多元化创新


1. 供应链金融与资产盘活针对民企普遍面临的“三角债”和账期错配问题,会议提出推广基于核心企业信用的供应链金融,允许将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工具(如电子票据贴现、保理融资)。例如依文集团提出的绣娘融资困境,工商银行现场承诺解决银行开户问题,正是供应链金融下沉至小微主体的体现。
2. 资本市场赋能加速· 债券市场:强化“第二支箭”工具(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探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降低发债成本;
· 股权市场:推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支持民企上市融资,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如“新四板”),为非上市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平台;
· 并购重组:落实“并购六条”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

03

结构性支持与风险分担


1. 差异化信贷与长期资金引导会议要求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增加民企信贷投放,同时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支小再贷款、科创再贷款)定向支持重点领域,并延长使用期限以匹配民企经营周期。例如奶业的长周期建设需求可通过无还本续贷政策缓解资金压力。
2. 风险分担机制优化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地方机构联动,调降担保费率,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例如商汤科技提出的AI研发高风险问题,可通过此类机制吸引险资、产业基金“投早投小”。

04

企业内生能力建设


会议明确民营企业需加强自主创新与信用管理,完善治理结构以匹配金融支持。例如吉利控股通过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金融产品获得创新支持,而圆通速递则需提升跨境业务的风控能力以获取更低成本跨境金融服务。

05

信号意义与挑战


此次座谈会既是政策宣示(如央行强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向),也是问题解决平台(企业诉求与金融机构响应直接对接)。但需注意:
01.执行层面难点: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仍存在“不敢贷”的避险情绪,需通过监管考核权重调整(如民企贷款占比目标)推动落实;
02.长期资金匹配:科创企业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需进一步放宽险资、社保基金投资限制,培育“耐心资本”。

06

工行6万亿融资民企


两会前夜,工行突然宣布:未来3年为民企提供不低于6万亿元投融资!这是中国金融史上最大规模民企纾困计划!

3月2日,中国央行、全国工商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在北京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在会议发言中表示,工商银行将加强资源倾斜,畅通股、债、贷等融资渠道,计划未来三年为民企提供投融资不低于6万亿元人民币,增加信用和中长期资金供给。

07

但钱从哪来?会流向哪些行业?


对比2024年工行民企贷款增速14%(信用贷款增速27%)与行业平均水平,凸显政策倾斜力度。
6万亿看似豪横,但民企融资难真的能破局吗?工行明确三大优先领域:科创、新能源、制造业!雷军曾喊话‘不做廉价货’,如今银行也盯上硬科技!”
民企,哪些民企是目标客户呢?在科创赛道,工行已成立科创金融中心,并接入千亿级AI大模型,重点扶持芯片、AI、生物医药。再比如新能源:联动比亚迪、华为等企业案例,暗示资金将涌入光伏、储能、电动车产业链。
网友质疑:“小微企业能分到多少?别又是大企业的狂欢!”
这波政策下,普通人逆袭机会在哪儿?工行‘工助民企’计划透露关键:灵活就业+县域经济!”较为基层的县域产业链,更倾向于三农,比如数字供应链金融已覆盖农产品加工、乡村文旅,返乡创业者可申请“县域振兴贷”。零工经济:工行推出“用工贷”“创业保”,支持自由职业者接单平台注册、设备采购。

08

释放三大信号


6万亿背后,是‘新质生产力’的终极押注!工行联手华为、大疆,用AI重构民企生态链,释放三大信号:

1. 去地产化:对比2022年六大行1.2万亿房企授信,如今资金全力转向实体经济。
2. 科技主权:通过金融工具打破欧美芯片封锁,培育本土“隐形冠军”。
3. 就业维稳: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1300万,民企吸纳就业占比超80%,政策兜底防失业潮。”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