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两会声音:加快票据法修订,推进供应链票据应用与创新

时间:2025-03-10 19:00        阅读量 30

2025年3月4日,两会正式拉开序幕,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否会就票据提交有关提案或建议尤其值得关注,我们将继续更新“两会声音”系列专题。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建议:重点要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加快完善商业信用制度;加快推进《票据法》修订,将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纳入《票据法》管理;进一步推进供应链票据应用与创新。以下为采访原文。

规范商业信用有助于保护民营中小企业利益,而商业信用票据化是规范商业信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商业信用体系特别是票据市场的顶层设计,在培育商业信用方面先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在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深化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重点要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加快完善商业信用制度,推动商业信用良性循环。 

为进一步发展票据市场,推动健全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大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依托票据向中小企业确定合理付款期限及明确到期付款义务,同时,强化信息披露机制,承兑人应当披露承兑信息和信用信息,承兑信息包括出票日期、承兑日期、出票人名称、票面金额和票据到期日;信用信息包括累计承兑发生额、承兑余额、累计逾期发生额、逾期余额等。如果付款企业出现逾期,应严格按照票据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惩戒,将票据违约情况向全社会公开披露,进而对付款企业形成约束,更好地保护中小企业权益。

二是加快推进《票据法》修订,一揽子解决电子票据等电子应收债权法律基础问题。目前,电子票据已占全部票据的99%,大幅提升了企业使用票据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降低了用票成本。另外,市场自发产生并快速发展起了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以下简称电子凭证),其要素和基本功能与电子票据相似,我国可查的电子凭证运营平台已超过300家,市场已超万亿元规模。我国《票据法》于1995年颁布,受制于彼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法律概念和条款以纸质、线下、分散处理为逻辑基础,与当前票据市场的业务实践明显脱节,制约了市场规范和创新发展。建议按照功能监管原则,在《票据法》修订过程中拓宽票据的定义,可涵盖电子票据和电子凭证这一类可流通的电子应收债权,并设计契合电子载体业务逻辑的条款,用一部法律一并规范具有同等功能的电子应收债权。

三是进一步推进供应链票据应用与创新。供应链票据的创新优势体现在紧密耦合供应链场景,从源头上促进应收账款转化为权责清晰的票据,利用供应链平台“四流合一”的特点,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全链条共享。目前,我国供应链票据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沿袭传统业务逻辑,主要基于贷款人自身信用提供融资,未能按照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整。同时,部分企业基于供应链票据绑定追索权存在被追索风险、影响财务指标而不愿使用供应链票据,影响了供应链票据的推广。建议进一步扩大供应链票据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供应链票据融资的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提高核心企业签发供应链票据的积极性。研究推进供应链票据追索机制创新,提供仅向承兑人追索的有限追索服务,同时,推广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为相关末端企业融资提供新选择。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