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伪造企业账户签发“假”汇票3400万,主犯要判多少年?

时间:2025-03-27 21:15        阅读量 7

说在前面


    合谋伪造国企全套资料,指使他人冒充员工开设虚假对公账户,并在开户后迅速开出商业承兑汇票向市场流通与转卖,这样的事件近几年恐怕对于票据市场的熟人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这类违法行为主要参与者将面临怎样的刑罚,犯罪金额又是如何认定呢?

    今天分享的这个案件,将为大家带来票据诈骗罪中法院如何界定“策划者”与“执行者”的责任?未遂金额能否“打折”量刑?




还原

事件梳理

1

案情简介

    2022年12月,宋某与黄某合谋伪造“中国**有限公司”(国企)的营业执照、公章、法人私章等全套资料,并指使李某、陈某冒充该公司员工,在金某的协助下,通过以下步骤实施诈骗:  

    1. 伪造身份开户:  

   - 李某、陈某持伪造资料,在A银行某镇支行开立对公账户,但因银行警觉被销户。  

   - 随后,宋某、黄某转而联系B银行某支行。金某提供虚假办公场地(某居民楼),并协助安装“中国**公司”门牌。李某、陈某再次持假资料成功开户,并通过视频核验伪装成企业员工。  

    2. 签发虚假汇票:  

   - 2023年1月12日,账户开通票据功能后,宋某远程指挥,陈某、李某操作金某提供的电脑,签发18笔合计3400万元的虚假商业承兑汇票。  

   - 其中1笔100万元汇票以94.7万元低价贴现给深圳某公司,其余3300万元因账户被公安机关冻结未能兑现。  

    3. 分赃与败露:  

   - 赃款通过多家空壳公司洗钱分赃:宋某获利62万元,黄某8万元,其余三人各分得2-5万元。  

   - B银行回访时,黄某冒充公司法定代表人接听电话,但因资金流向异常引起警方介入,最终案发。  

案发后:所有赃款被追回并返还被害人,但犯罪行为已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2

法院判决

   一审判决:  

    宋某(主犯):有期徒刑8年,罚金10万元  

    黄某(累犯、从犯):有期徒刑6年,罚金6万元  

    李某、陈某、金某(从犯):3-4.5年有期徒刑,罚金3-4.5万元 。

    上述主体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

争议焦点

    犯罪金额认定:被告人主张仅以实际贴现的94.7万元为既遂金额,法院为何认定3400万元均为犯罪金额?  

    主从犯划分:宋某辩称仅系“中间人”,黄某称“不知情”,法院如何认定其主犯地位?  

    量刑合理性:未兑现的3300万元是否应从宽量刑?累犯黄某为何未获更大减刑?    


关注

法院观点

票据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主观要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明知虚假仍签发汇票(宋某等人分赃行为直接体现非法占有目的)。  

    客观要件:伪造企业资料、冒用他人名义开立账户、签发无真实交易背景的汇票(符合《刑法》第194条“使用伪造、变造的汇票”情形)。  

    社会危害性:扰乱金融管理秩序,损害银行和票据受让方利益(案涉金额特别巨大,已威胁金融市场安全)。  

主从犯认定逻辑

   宋某(主犯):策划犯罪全流程,指使他人伪造资料、远程操控签发汇票,分赃占比最高(62万元),系组织者、核心获利者。  

   黄某(关键从犯):虽未直接开户,但参与伪造资料、支付造假费用,并冒充法人接听银行核验电话,作用仅次于宋某;且其累犯身份加重刑罚。  

    李某某、陈某某(从犯):直接实施开户行为,持假资料欺骗银行,但受宋某、黄某指使,获利较少。  

   金某某(从犯):提供场地、设备协助犯罪,主观明知却为牟利配合,作用最小但不可或缺。 

犯罪金额与量刑依据

   《刑法》第23条,已签发的3300万元汇票因警方冻结未能兑现,属“犯罪未遂”,可比照既遂从轻处罚,但仍计入犯罪总额。  

    量刑时综合考虑既遂/未遂比例、退赃退赔(全额追回)、累犯情节(黄某)等因素,故各被告人刑期均在法定幅度内。 



律师建议


     赵伟喆律师表示,票据诈骗绝非“空手套白狼”的捷径,从伪造资料到签发汇票,每一环节均踩中法律红线。同时,他提示:


01

企业合规警示

    切勿为他人提供“挂靠”场地或协助开户,可能被认定为共犯;银行开户资料必须严格核验。


02

犯罪形态辩护

    若涉案金额部分未遂,可主张对未遂部分减轻30%-50%量刑。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