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中、建四大行主要负责人最新发声
时间:2025-03-29 21:23 阅读量 4
农行董事长谷澍最新发言 3月23日至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及24日下午的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专题研讨会。
在专题研讨会上,针对人工智能赋能金融普惠包容发展,谷澍结合农业银行智慧银行建设战略,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AI赋能金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谷澍表示,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需要持续积累,不能只靠单点爆发。“特别是在IT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据管理水平的积累方向,更需要久久为功。”谷澍提到,2019年以来,农业银行启动数字化转型,从客户、用户视角出发,聚焦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安全、数据应用四大关键领域,实施完成了十方面工程,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主体框架。
“2024年,农业银行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布《‘人工智能+’创新实施纲要》,规划了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在数字化转型和智慧银行建设的过程中,按季度召开全系统专题会,及时总结成效经验,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持续做好组织推动。”谷澍表示。
第二,在路径上,选择大模型赋能金融还是金融大模型,需要客观考虑如何能够对业务带来显著提升和优化。
谷澍表示,金融业AI应用的路径选择应注重专业适配,并坚持结果导向。“当前有一种倾向,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同于建设金融大模型,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谷澍认为,一方面,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特定技术,为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金融业应用人工智能则是跨技术和金融领域的工作,需要将AI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当前金融大模型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实践中容易将金融大模型与金融知识库、金融数据集等同起来,将金融大模型的建设离散独立于金融业务流程的调整与改造。
“究竟是大模型赋能金融还是建设金融大模型?两者尽管不是泾渭分明的区别,但不同的侧重未来可能产生不同影响。比如说,应用DeepSeek大模型,我们是将DeepSeek接入金融业务中应用,还是要做一个金融版的DeepSeek大模型?哪种路线更合理、更有效,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要看是否带来显著的业务提升和优化。”谷澍表示,当下,金融业要讲求AI技术与业务流程、作业模式的适配性,才能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AI应用路径。
“以农业银行为例”,谷澍说,“面对庞大的客户规模、分散的客户群体、巨额的业务体量,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系统分析业务入口过滤、集中监控等‘高耗能点’,适配AI能力特点,针对性调整现有的劳动组合、作业流程、管理制度等,努力以高效能的‘人机协同’,统筹各类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和信贷等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三,AI应用要不忘温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谷澍建议,在AI应用上更要突出客户满意、员工满意的基本标准,注重人文关怀。“一方面全力为客户服务,不断增强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积极为基层减负,不断提升员工获得感。”谷澍表示。 建行董事长张金良最新发声 3月23日至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参加论坛开幕式,并在3月24日下午的“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发言。
“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人工智能推动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有温度。”张金良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建设银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支持“人工智能+”行动,服务打造可信可控、开放共享、包容普惠的人工智能应用体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开放技术生态,以企业级视角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客户营销、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领域应用。同时,持续深耕科技金融,创新客户和产品服务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张金良表示,面向未来,建设银行将立足国有银行职责使命,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持续增强“三个能力”,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工行行长刘珺最新发声 3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开幕。在当天下午举办的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结合工作实践和研究体会,针对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金融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二阶叙事。建构现代金融体系,首先应找准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
刘珺认为,在服务实体经济高效运行与发展的二阶逻辑上,建设金融体系的叙事得以展开,包括以资金融通促进实体经济的扩大生产和结构优化,以交易效率提升拓展市场的边界和分工的深度,以及发挥风险分散作用,使实体经济能够聚焦生产力提升,而不必过度承担不确定性等等。
“我们在讨论建构现代金融体系,首先应找准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以更通畅的金融血脉强健经济基体,在此基础上向提高社会福祉、推动文明进阶更高的目标前进。”刘珺表示。
其次,好的金融体系需以实体经济为锚,不断的生产演进。
“金融体系应该是一个生长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在刘珺看来,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闸口。在技术变革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再次指数增长的潜力。在此过程中,以资本为轴的生产体系也在逐渐被以科技为轴的创新体系所替代,资金作为资源要素的作用出现相对下降的状况。
刘珺认为,金融体系的生长和演进应该主动去适配新的时代框架下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需要。突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金融机构不再是单一的资金中介,而需要向资金、信息、效率等一系列价值要素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进而实现跨域、跨区、跨市场的高效互动和交换,并与数字经济高度运动或高度不确定的发展形态相适应。
最后,刘珺提到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创新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达40年时间内实现了接近9%的平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中国奇迹。”刘珺认为,实体经济一定的降速是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
在刘珺看来,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有两个典型新特征。一是持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跃升。二是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
“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亦需要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引领世界潮流的现代金融体系。”刘珺认为,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仍将发挥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将紧跟实体经济创新与开放的发展脚步,加快自身的范式升级。
“工商银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但刘珺却谦虚地表示,工行会“Humble enough to learn from the marketplace”。
“我们的发展植根于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并以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人民币全球定价交易的主服务商(为发展方向)。”展望未来,刘珺表示,将完善以投行、资管、交易托管等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共同增进中国金融与全球市场的链接,尤其是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开放合作的形态实现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与社会福利的持续增进。 中行行长张辉最新发声 月23日至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演讲。
张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成为十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可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金融助力基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是庞大基础研究产出的智慧结晶,需要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金持续投入。金融是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要注重金融供给与创新需求的动态匹配,推动科创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为基础创新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张辉表示,在基础创新领域,特别是在“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上,要推动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一站式、定制化金融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运用和资本化运作。
二是金融助力产业创新,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张辉认为,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融资支持,又要实现从“看过去”到“看未来”的理念转变,建立对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可通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银政对接、银企合作,积极推动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促进金融服务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双向奔赴”。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机制变革,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
张辉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机制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金融要素配置方式,把握企业发展规律,畅通融资渠道,健全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业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新质生产力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四是金融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
“民营企业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全社会技术创新成果,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提升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性、普惠性、专业性,持续为民营经济注入金融活水,用金融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张辉表示。
五是金融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新模式。
张辉认为,当下,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更高质量的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有力拓展了国际市场合作空间。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发挥融通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铺路搭桥。
据介绍,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1.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67%,增速位列四大行首位。未来,中国银行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优化金融供给,积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文章来源于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