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一飞「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9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是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4月启动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已打造270多个易复制、可推广的惠农利民数字金融样板,引导金融业深化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业必须秉持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百姓民生的初心使命,把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积极创新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等新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让金融科技创新成果走进城镇乡村、田间阡陌、民居农舍,切实满足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数字赋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坚持以数字化发展为导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农村金融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抓住金融数字化转型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作用,将数字元素持续注入金融服务流程,将数字思维深度贯穿业务运营链条,提升金融支农的覆盖面、可得性和精准度,助力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生产力,为培育数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输血供氧,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坚持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要求金融业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塑造农村金融发展新优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方面的驱动作用,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加快涉农金融产品、业务流程、服务渠道优化升级,持续完善与乡村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乡村振兴沃土,助力“三农”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坚持绿色高效。“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金融业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挥金融科技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乡村振兴打造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多元化的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绿色发展注入金融动能、插上科技翅膀,推动农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协同并进。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在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增加支农惠农资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和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金融在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一是“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产业布局分散、人口相对稀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有覆盖盲点。这些因素客观上增加了金融机构运营成本、降低了金融服务可得性,使得农村金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可持续商业模式。如何借助金融科技破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上述全球共性困难,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的必答题。二是乡村数字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因涉农数据元、数据接口、数据标准差异,地域间、机构间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给涉农数据融合应用带来一定困难。由于城乡间存在“数字鸿沟”,农村居民在新型网络接入、数字信息获取、智能技术掌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部分农业经营主体“数字足迹”缺失,农村地区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信用白户”。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深化数据应用、弥合“数字鸿沟”,让更多“三农”群体充分享受金融科技守正创新发展成果,是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关键环节。三是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存在痛点。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且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环境,对外部风险特别是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同时,农业生产要素大量聚集在农业用地、农村房屋、林权等领域,在数字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通过传统模式往往难以成为贷款融资抵质押物,限制了农业领域的金融承载能力。“十四五”时期,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下沉度和渗透率,是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挥数字技术驱动作用,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普惠性。去年以来,金融业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金融谋创新、增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在服务广度方面,按照“共建、共享、共用”原则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与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等的服务协同与资源共享,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实体网点向多项服务“最多跑一次”的综合型农村金融触点升级,探索数字惠农营业厅、远程音视频银行等轻量化、多媒体服务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贯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服务模式,着力疏通农村金融脉络、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推动金融服务下沉至乡村一线、广泛嵌入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在服务深度方面,运用图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强化对农村客群的数字化认知,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开展端到端服务流程智慧再造,推出更多差异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数字金融产品,有效打通农产品交易、农村电商、小额日常消费等场景金融服务断点堵点,更好满足农村创业者、返乡农民工、脱贫农户、新市民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在服务温度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无障碍服务体系建设,借力新型网络、智能终端触达优势为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农村用户提供主动上门或远程办理金融业务服务,分类施策推出惠农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等1100余款无障碍金融APP,切实满足农村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不同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让农民群众更平等、更充分地享受数字化发展红利。加快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助农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作为国民经济关键性、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数字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金融业深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激活涉农金融数据“新农资”,打造数字化生产“新农具”,加大农业现代化关键领域金融资源投入,助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效。在数据增信方面,运用卫星遥感、电子围栏、数据挖掘等手段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数字足迹”的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运用多方安全计算、神经网络等技术加强工商、税务、司法、专利等多维信息融合应用,将诚信经营、纳税信用、守法行为、专利价值等转化为信贷动能,推动农业企业底层资产数字化、产业链条透明化,让“动产”转化为“不动产”,着力纾解农村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等融资痛点,切实降低涉农金融服务门槛。在风控机制方面,基于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健全农作物数据跟踪溯源、活体抵押物实时监控机制,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手段建立完善涉农信贷多维风控模型,结合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发展特点打造涵盖贷前、贷中、贷后的数字化综合风控能力,提高对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的监测、预警和处置水平,提升融资服务覆盖面与可得性。在场景融合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雷达”作用,精准识别生物种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企业融资需求,因地制宜打造农机具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业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数字化产品,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倾斜,更好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既有效保障了民众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也壮大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显著提升了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效率。深化数字金融多向赋能,增进农村公共领域的金融服务质效。农村公共服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支撑。金融业加强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促进农村地区金融与政务、医疗、社保等领域要素协同,助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乡村民生保障建设。一是赋能公共事业缴费。探索线上线下融合、一点多能、一网通办的农村便民公共缴费新模式,运用数字技术整合缴费入口、深耕民生场景、优化用户体验,依托金融服务数字渠道实现水电、燃气、供暖等缴费“一站式”办理,提升农村缴费数字化、网络化、自助化水平,切实解决“跑腿缴费”“人工记账”“人工代缴”等痛点难点,助力打通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赋能便民医疗服务。强化智慧金融与农村卫生健康服务衔接,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环节的“金融+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医疗结算、费用缴纳、保险理赔等服务的数字化与便利化,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三是赋能农村社会保障。以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进农村地区民生服务一卡通创新应用,提供政策传导、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一体化服务,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急难愁盼问题。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金融社保卡超13亿张、基本覆盖所有村镇,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推出惠民惠农补贴发放、社保缴费、待遇领取、交通购票等100多项便民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辐射效应,助力提升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农村信用体系方面,以科技创新夯实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基础,依托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京津冀征信链等推动信用信息有序共享与互联互通,运用隐私计算、联合建模等手段依法合规整合数据资源,完善农户信用档案、构建信用评价模型、优化信用评价方法体系,加快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有效扩大农村信用体系覆盖面、提升应用成效,助力更多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截至2021年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数量分别为1.07亿户、24.5万个、1.29万个。在农村金融安全方面,运用监管科技持续完善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域涉农金融风险联防联控体系,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实现对异常可疑交易的智能监控、图谱分析与高效拦截,有效应对侵害人民群众隐私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切实防范隐私泄露、电信诈骗、仿冒钓鱼等问题,有效提升“三农”资金和信息安全水平。在农村金融标准方面,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手段推广惠农实践、补齐服务短板,基于统一标准推动农民群众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水平的金融服务,健全规模集约化、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着力弥合城乡间“数字鸿沟”。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我们将继续牢牢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切实发挥金融科技的创新赋能作用,着力构建更加完备、更为高效、更具普惠性的农村数字金融体系,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来源: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