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供应链金融是传统金融的升级和飞跃

时间:2022-11-11 17:39        阅读量 458

近年来,在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背景下,作为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枢纽,供应链金融加速崛起,成为全力“稳增长”、助力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金融与供应链产业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供应链金融解决了哪些问题?面临着哪些挑战?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分论坛”上,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王俊寿看来,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链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产业链这个“本”,就没有供应链金融这个“末”,所以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本身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实体经济,没有产业链供应链这一基础链,就没有金融链这个衍生链的诞生。

图片

超越传统金融打法
过去,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过程中,主要以企业自身信用为中心,更多强调抵质押物、第二还款来源,更多利用静态历史数据分析和研判风险情况。
“而供应链金融恰恰跳跃出或者说超越了过去传统金融的打法。”王俊寿说道,供应链金融是基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之上,只要围绕真实的产业基础、真实的交易和贸易背景去做,就不会出现金融脱实向虚、自拉自唱。
特别是在科技赋能之后,物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对抵质押物的可视、可控、可追的监管。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不可撤销交易、点对点交易等特点,也有效解决了过去很多企业通过虚假贸易背景骗取银行贷款的问题。
王俊寿称,过去银保监会查处了很多虚构贸易背景骗取银行贷款的案例。在区块链技术等科技赋能的基础上,供应链金融的很多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管控。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对各类主体的行为轨迹和习惯偏好进行精准画像,从而进行有效甄别和风险分类。
与传统金融相比,过去金融业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目前供应链金融则是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即链主企业为主导。“只要链主企业顶天立地,上下游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就可以铺天盖地的发展。”王俊寿表示,所以金融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赋能就体现在它可以实现滋养节点企业,润泽整个链条,达到灌溉整个产业的目的。
王俊寿进一步强调,只要金融不跑偏,不游离于供应链金融的真实交易轨道或主赛道之外,金融风险就是可控的;同时也可以解决过去传统金融存在的资产难穿透、信息难掌控、数据难验证等问题。“供应链金融是传统金融的升级和飞跃。”
已步入4.0版本
“供应链金融走到今天,既是全新的,也是古老的,或者说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逻辑而成长起来的金融服务品种。”王俊寿总结称。
作为集合信息流、物流、商业流和资金于一体的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有效方式。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测算,2022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到19.19万亿元。
王俊寿认为,供应链金融既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金融链,更是信用链、价值链和信任链。
“过去几年,银保监会在治理金融乱象过程中,治理了很多通过虚假贸易、虚构合同骗取贷款的问题,现在应该说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理。监管希望看到的愿景是,供应链金融真正能够回归金融的本源,真正能够回归金融的本质。”
他进一步概括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从过去的线下化1.0版本,到线上化ToC的2.0版本,再到线上化智能化ToB的3.0版本,目前则是全产业链数字化的4.0版本。趋势上也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化,由单一贷款向票、证、融、贷、投、租、险七大金融工具的综合解决方案转变。
王俊寿认为,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狭义的1.0版本是银行提供支付结算,2.0版本则是提供信贷融资,而最高境界的金融服务是以无形的信用为有形的实体赋能,最终帮助实体企业防范化解风险。
目前来看,他称,供应链金融总体上面临的是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氛围,所以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构造一种以链围圈、以圈织网,形成产业集群,即由线式的链形成一个圈,最后织成一个区域性的网,以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过去十年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建立了牢固的产业基础,也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支撑。
展望未来,王俊寿分析,从监管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主要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外生性风险,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政策环境风险、外部不确定性等,可能短期会造成一些冲击;二是内生性风险,主要是指整个链条自身的风险,包括核心企业风险、上下游企业主体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对此,“监管部门既要防范风险、守住底线,同时还要引领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推进,有些问题需要在发展规范中逐步完善和化解。”
他进一步建议,在打造供应链的场景金融、综合金融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无科技不风控,无科技不监管”,要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为监管赋能,更好服务企业诉求;同时,银行在化解防范风险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用穿透的方法和手段去警示、识别风险,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无边界的金融生态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外部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司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