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创新实践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2-12-01 13:42        阅读量 393

农业全产业链是指农业的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及其主体相互关联衔接和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的金融服务与创新即为农业产业链金融,其核心是通过“绑定”上下游企业、农户和消费者利益,有效解决金融支农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为“三农”提供更多、更低价和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传统农业金融服务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等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举措。


图片

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

农业全产业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202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产业链金融等金融服务模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期化、多元化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在推出一批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金融支农模式,有效支持了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

(二)农业产业链金融是解决传统农业金融服务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等问题的现实需要

传统农业发展存在投入产出效率较低、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产业链较短、产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因而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普遍面临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困难,导致其得到金融服务规模有限且价格较高。而基于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金融服务,是将产业链上的参与主体看作一个整体而进行的综合金融服务,即根据农业全产业链的行业特点、交易规则、核心企业状况等条件,为各参与主体提供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因此,通过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可以克服传统农业金融服务“点对点”授信模式存在的不足,实现金融机构和农业全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产业链的融资效率、增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

(三)农业产业链金融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对贵州发展做出了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等重要指示。2022年1月,《意见》提出贵州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贵州省已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全链条配套、全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格局,并突出强调了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围绕12个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贵州省金融业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再贷款优惠利率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形成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特色模式,推动金融支持全省特色农业产业链力度不断加大,助力贵州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贵州实践

(一)政策引领,多方联动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搭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支持政策框架,为金融服务好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指引和支持。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联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贵银发〔2019〕23号),对落实好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提出明确指导和要求。同时,牵头建立贵州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健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为基础,以完善名单推送型银企对接机制为重点,促进银企精准对接,协同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工作。

图片

二是针对金融机构出台政策指引。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出台《贵州省支农再贷款助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贵银发〔2022〕41号)等多项具体信贷政策,引导金融围绕全省农业产业链尤其是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链大力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强链”“补链”式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

三是促进财政金融形成政策合力。各地通过设立农业产业链发展基金、农业产业链贷款贴息、风险代偿金等方式,建立完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配套措施。如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乡村振兴局、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签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该行将向全省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的农业现代化领域提供综合融资2000亿元,由省级财政采取担保费补助和业务奖补的形式,对发放的“乡村振兴产业贷”贷款提供免担保费、免担保抵押。

(二)核心带动,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链资金投入

一是围绕核心企业汇聚贷款资金支持。以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资产质量、资本实力、信用水平等条件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各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为补充,推动形成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用联结机制,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据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全省(不含省会城市)银行机构向263条农业产业链发放贷款194.16亿元,其中向核心企业投放106.38亿元,其他经营主体投放87.78亿元;带动小微企业户数4093户,带动农户就业94.3万人,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10.68万人。

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带动信贷资金加大投入。例如,贵州省财政预算45亿元设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创新农业产业投资模式,引导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贵州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全产业链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根据贵州省2022年农业基金工作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农业基金放款项目77个,基金出资55.33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264.08亿元。同时,金融机构积极申请其他类型产业基金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如贵州银行利用助农产业基金2.5亿元支持纳雍县3000万羽鸡养殖全产业链建设;贵阳银行积极使用绿色发展基金1500万元支持兴仁市薏仁米产业链发展。

(三)价格激励,多方式降低农业产业链融资成本

一是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支农资金。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对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经营主体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农业产业链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根据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统计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通过支农再贷款资金向农业产业链企业发放贷款19.13亿元,贷款利率不超过5.5%。

二是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农业产业链主体融资成本。例如,思南县县级财政对其红薯产业链上游村集经济组织融资给予3个百分点的贴息补贴,并对其融资担保费、农业产业保险费总额的80%进行补贴,有力扶持了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初期发展。

图片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实施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和优惠措施。在相关政策引导下,部分金融机构专门针对产业链融资制定了资金优惠措施。例如,建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通知》(建公〔2022〕107号),明确办理供应链融资业务不得收取保证金、第三方监管费以及保险费等。

(四)特色创新,升级农业产业链金融产品体系

一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产品。围绕全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典型困难,统筹财政和金融支持资金,通过“风险补偿金+担保+再贷款资金+名单企业”等创新方式,提供包括减少贷款抵押担保条件、降低贷款成本、提高贷款办理效率等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陆续形成了“黔菌贷”“贵椒贷”“中药贷”“刺梨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根据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统计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末,支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余额达723.53亿元,涉及农户98.67万户。

二是聚焦产业链各环节和主体的关联问题创新产品。例如,针对核心企业生产环节流动资金不足问题,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与农行贵州省分行合作推出“农产品加工原料收购短期贷”,由财政预算出资3000万元设立风险代偿金,按照1∶10的比例向农产品原料加工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再如,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农户缺乏抵押物问题推出“助农土转贷”,采用农户土地租金(流转费)质押作为风险缓释措施,将核心企业未来支付的土地租金作为质押申请贷款。

三是聚焦农业产业链信息对接创新线上产品。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信息,通过评估模型进行信用画像,开发“黔税e贷”“烟农e贷”“裕农快贷”等各具特色线上信用产品,有效提升融资便捷度和可得性。

(五)优势融合,打造农业产业链融资新模式

一是创新“大数据+农业产业链”模式,促进信息高效对接。例如,贵阳贵安试点推进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进行“活体抵押”的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对牛、猪等动产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为银行提供产业大数据分析和全产业链风控管理,解决农业主体由于确权难导致的融资难题,降低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风险。

二是创新“绿色+农业产业链”模式推动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探索绿色金融和农业产业链金融协同支持,如赤水市围绕绿色生态的竹产业链推出“竹链贷”,采用“核心企业+应收账款抵押+绿色金融优惠”模式助力竹产业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三是创新“普惠服务+农业产业链”模式,提升综合性金融服务质效。例如,建行在平坝区搭建了“乡村振兴平台”,采用“核心企业+普惠信贷+智慧村务”“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依托其“裕农通”智慧终端设备,在实现转账汇款、小额取款等功能的基础上,发放贷款8300万元助力当地农业产业链发展。

图片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发展机制不健全制约金融有效供给

一是“自上而下”对接机制不畅。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黔农发〔2022〕24号)等文件,要求各地按照“一县一业”要求,分类别、分产业制定推进方案,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和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但目前部分县(区)尚未明确相关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未能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聚集。

二是考评奖惩机制不健全。目前部分县(区)并未细化农业产业链责任分工,未制定农业产业链考核办法,未将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乡村振兴实绩、脱贫成果后评估等考核工作范围。

三是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业产业链信息采集系统,虽然各地方、各部门在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相关数据平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平台关联性和兼容性较低,各平台所采集的信息指标、口径、功能不尽相同,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分析以及共享不及时,存在信息偏差。

(二)农业产业链基础薄弱影响金融持续服务

一是产业链参与主体多而散,信息采集难度大。农业产业链上游主体较为零散,主要为一般农户,其经营意识淡薄,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往来、账务明细、销售单据等资料缺失问题突出,仅靠核心企业带动仍难以获得较大额度、较低价格的信贷支持。

二是资金链可持续性不强,后续获贷难。例如,部分产业链在建设初期曾获得扶贫产业子基金、扶贫产业专项基金等帮扶资金支持,但产业链发展进入平稳期后帮扶资金不再继续投入,部分产业链核心企业就出现了负债水平持续上升的问题,影响了银行信贷持续投入。

三是利益链联结不紧密,带动效应不强。目前贵州省内农业产业链上游大多为种养殖及初级加工等企业,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等下游产业较少。例如,贵州省内某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其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之一,其上游为农户,下游为省外企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主体只是简单购销关系,并未在经营、销售、融资等方面形成紧密合作,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风险承担能力、融资能力和经营能力未得到有效带动和提升。

图片

(三)金融产品同质化和金融服务不均衡现象明显

一是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明显。受制于地方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各县经济效益好的成熟农业产业链较少,各金融机构由于同业竞争和业绩考核压力,围绕优质核心产业的金融服务竞争激烈,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如某烤烟种植大县,辖内9家银行中,除1家政策性银行外,其余8家银行均开发了烤烟产业相关贷款产品,名称虽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围绕烟草产业链开发的贷款产品。

二是金融服务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大型农业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因为信用级别较高、个数少,银行出于规避风险考虑,更愿将资金倾向于大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大型银行经营重心下沉不够,中小型银行受专业人才、科技能力、经营成本、风险抵御能力等明显限制,导致一些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风险承担能力和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核心企业产业链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优化路径

(一)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完善产业链发展机制

一是立足产业优势,推进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各地应围绕国家、省级农业产业链发展规划布局和区域特色优势,及时明确或出台支持当地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如贷款贴息、奖补、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配套政策,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产业链。

二是建立融资创新考评机制。各地要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督导考核评估,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名单库和产业链主办行制度,推动产业链主办行制定专属金融方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三是搭建信息平台,畅通各方合作渠道。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打造政银企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数据采集口径,及时开展农业产业链认定、收集和整理工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强化对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信用信息的整合应用,实现产业链信息与融资信息的闭环管理和“一站式”融资服务等。

(二)采取多种措施,夯实农业产业链发展基础

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链条核心的带动能力。适度集中优势资源培育有一定经济实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提升上下游带动能力。同时,当地相关部门和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应加强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对产业链上的参与农户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二是确保财政资金跟进投入,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在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链,持续、合理地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有效实物量,以此撬动金融资源进一步投入,共同支持这类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链扩链强链。推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核心企业可用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物权,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提供融资、结算等全面金融服务,以推动实现“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

(三)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助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型银行机构可适当放开下级机构差异化功能权限,对分支机构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资金额度、期限、利率等给予差别化管理,激励分支机构围绕农业产业链进行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小型银行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大金融科技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有效供给。大型银行机构要进一步下沉信贷服务层级,开展农村信贷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各类农业产业链主体的资金需求,增强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小型银行应充分发挥贴近产业链各类参与主体的优势,及时发现和响应其资金需求。


文章来源于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人民银行党校贵阳中心支行2022年培训班课题组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系网络转载或资料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务必先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尊重并感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