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供应链票据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4-03-18 08:31 阅读量 215
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正式开业,我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20年,为落实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应收账款票据化的政策要求,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票交所积极探索,将票据业务流程嵌入供应链,推出了供应链票据平台,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提供了新思路,获得了政策支持和市场关注。
一、供应链票据发展的市场环境日趋成熟
本文采用PEST工具,即主要从政策环境(Policy)、经济联系(Economy)、社会认知(Society)和科技发展(Technology)四个维度对供应链票据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一)供应链票据发展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供应链金融支持政策,在具体举措方面将供应链票据作为重要工具,加大企业应收账款票据化、供应链票据等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2022年9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积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票据加大对长三角地区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正式开通供应链票据再贴现业务。此后,天津、四川、广州和湖南等多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成功办理辖区内首笔(批)供应链票据再贴现业务。
(二)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7年以来,随着票交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我国票据业务与产业供应链金融结合的紧密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作用增强。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未到期票据承兑余额和银行已贴现票据余额分别为15.64万亿元和13.15万亿元,分别比2017年末增长88%和238%。根据票交所披露的信息,2023年全市场用票企业家数约320万户,比2022年增长12万户,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8%;中小微企业贴现额占比约73.6%,比2022年提升约0.7个百分点。
(三)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对供应链票据的认识提升
近年来,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管理和优化,各类机构供应链票据的参与度逐步提升。根据票交所披露信息,截至2023年末,共有24家供应链平台接入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接入的供应链平台中以央企国企背景占多数,且均为我国相关行业重点核心大型企业集团。
(四)供应链票据的技术系统完善发展
自2020年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问世后,票交所持续推动系统功能完善。2021年8月,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新版本成功上线,多项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1年末,票交所建设的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正式投产上线,可满足供应链企业不同场景下的票据货币化支付需求。2021年7月,票交所电子商票信息披露平台实现规范化运营,为供应链商票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发展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发展的经营优势(Strength)和存在的不足(Weakness),面对的市场机遇(Opportunities)和潜在风险(Threats)。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业务优势(S)
1. 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客户的合作关系
根据《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接入规则》,接入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供应链平台,其股东背景应为大型供应链核心企业或信用评级为AAA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票据最突出的业务优势是拥有供应链核心大中型企业信贷客户。商业银行可以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构建紧密的供应链票据业务协作关系,共建共享供应链票据业务带来的收益,并藉此拓展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客户。
2. 金融科技优势赋能供应链票据发展
供应链票据是票交所将票据业务流程嵌入供应链推出的创新业务平台,依托电子票据业务系统,与符合条件的供应链平台对接,为企业提供电子票据的签发、承兑、背书、贴现、转贴现、到期处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相比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供应链平台,我国大中型银行具备金融科技、票据业务系统等多重优势,应当在供应链票据发展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发展存在的不足(W)
1. 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票据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当前,受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票据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的票据融资业务授信层次,对供应链票据的风险特征、信贷技术以及核心价值的了解相对有限。
2. 供应链票据融资业务授信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供应链票据发展中,商业银行仍习惯采用传统票据融资业务的授信模式,侧重于单一客户的直接授信,关注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规模和质押品质量。供应链票据最大的创新在于引入了间接授信,强调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与资信状况,需要银行加快转换传统的票据融资授信模式,合理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发展的市场机遇(O)
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票据业务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加快,对信贷需求不断增长,金融机构票据贴现业务服务制造业企业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相关信息显示,自2017年以来,分行业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一直是稳居票据使用前二位的行业。
供应链票据契合新发展格局金融服务要求,供应链票据具有电票交易安全性、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以及业务范围相对广泛、较易与其他贸易融资工具组合创新的业务优势,可以满足供应链企业寻求低成本、便捷融资和票据风险防控的需求。
2. 新发展格局下应收账款票据化为供应链票据提供空间
2020年以来,国常会多次提出要减轻民营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占用问题,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力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末制造业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2.37万亿元,占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比重达57.2%。如果按照平均账期3个月计算,则全年仅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累计金额便可达50万亿元,为应收账款票据化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发展面对的挑战(T)
1. 类票据的兴起短期内困扰供应链票据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部分供应链核心大企业模仿票据签发和流转支付功能,搭建电子债务凭证流转平台,签发电子债务凭证向其上下游企业支付,其签发的电子债务凭证被称为类票据。
总体上看,类票据的兴起和发展在支付方面具有替代供应链票据的业务属性;但因其缺乏法律严格规范的约束和监管,加上系统平台的封闭性存在潜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自类票据兴起以来,监管层面上要求将类票据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
2. 国内行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多数行业仍缺乏较为稳定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上述不足使得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仅局限于汽车、钢铁、能源、电信等有限几个行业,也使得银行供应链票据业务发展受到较大的局限性。
3.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
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重视和广泛应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动化。而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处理, 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和操作风险管控。
三、供应链票据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
为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完善由法律、政策、行业管理等构成的金融环境。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将动产抵押概念引入法律和信贷实践中,为供应链中小企业解决融资中质品难题。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信息科技应用发展,为供应链票据融资业务提供信息支持。三是加快票交所建设,发展健全贴现企业信用信息库和票据交易信息共享机制,为会员单位使用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数据和信用信息提供便利。
(二)强化银企供应链金融合作,规范类票据业务发展
从未来发展看,市场将推动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多元化发展。其中,商业银行因其金融主业、服务网络和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仍将是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对此,应鼓励商业银行主动培育符合自身供应链战略发展的市场参与主体,密切多元化银企业务合作。对于当前监管关注的类票据,可以考虑通过对类票据的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实行持证准入的监管模式,引导类票据第三方供应链平台规范发展和逐步纳入票交所供应链平台。
(三)政策引领协同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
可以借鉴20世纪90年代“三角债”治理经验,通过推广商业信用票据化,引导企业将一般应收账款转换为具有法律保障的商业汇票来解决当前应收账款增速过快的问题。通过引导企业签发票据替代应收账款、加强对各类应收账款融资创新的监管、推动供应链票据平台建设、加强票据知识和产品的宣传推广等综合治理措施,逐步提升应收账款票据化占比。
(四)推动商业银行加快供应链票据转型发展
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形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资本新规》加大了银行同业转贴现业务的风险资本约束,引导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回归结算工具本源发展。在上述监管政策背景下,因供应链票据自身具有与产业链金融联系紧密、产生于真实交易环节,契合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一体化营销的业务优点,未来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符合票据业务转型发展方向。
(五)推动商业银行完善适应供应链票据发展的风险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构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须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需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 并以此来控制风险、评估企业违约成本。二是对于参与供应链票据融资业务的企业资信等级的评定,应当更注重该企业的实际经营效益及每笔业务的现金流;同时, 积累相关数据, 构建独立的评级系统。三是加强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内容包括产业成熟度、市场供求关系、技术替代性、行业进入难度、龙头企业状况、价格稳定程度以及产业政策等,重视把控供应链整体风险。四是要防范供应链票据的操作风险。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