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只有做到“一个中心、四个面”,场景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落地!

时间:2024-03-28 22:17        阅读量 209

破晓新生:供应链金融重构与新征程


宋华: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非常荣幸能够在深圳相聚,就产业数字化和供应链金融这个话题大家共同进行研讨和分享,我今天的话题是“破晓新生:供应链金融重构与新征程”。

自从国办84号文提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之后,供应链金融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或者是说面临了一些我们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今天的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概念的泛化与产品的单调性。今天但凡是对公的金融活动,现在都被冠以所谓供应链金融,所以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越来越泛化,导致出现了很多的伪供应链金融。从实业界的情况来看,供应链金融产品做的越来越简单粗暴,越来越单调化,即物的金融少,债权债务多;做应收少,做应付多;做信用少,做流转多,这就是今天供应链金融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国资委各个部门要对供应链金融严加监管?因为简单粗暴的东西违背了整个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供应链金融现在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概念的泛化与产品的单调性这种矛盾的存在。

第二,去核化的呼声与核心信用的强化。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呼吁供应链金融“去核”,特别是金融机构都在强调“去核”金融,即摆脱单纯的核心企业拓展业务。但事实上看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在高喊去核化,另外一方面就是一切都需要核心企业的信用加持,否则不敢也不能推进,所以这就是语言上的伟大,而行动上的矮人,表现的非常典型。

第三,政策的推进与金融的畏惧。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政策制度都在强调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的呼声和政策出台,但另一方面产业企业对于“金融”两个字又极其畏惧,认为“金融”两个字有原罪。同时,一旦到监管方看到“金融”两个字,天然的原罪就产生了,这是一对矛盾,即政策上高呼重视,而实际上我们害怕沾上“金融”两字。

因此,供应链金融未来何去何从,到了我们需要反思的时候了。

在《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开篇里面就说了一点,我们一定要回归场景,要关注场景化的供应链金融。这个场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运营场景。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时,是不是真的了解产业。今天的供应链金融站在金融机构立场最大的毛病就是用一个简单的金融产品强硬地植入所有场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够强行植入,而是真的要了解产业,要能够根据产业运行的规律提供定制化、柔性化的金融产品,“了解产业”以及“服务产业”,要真正地助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需要的不是融资,产业需要的不是借贷,产业需要的是整个现金流的优化,这是我们一定要坚守的。我们不要脑子里一天到晚想着借贷、利率、收入,如果这么想问题的话,产业不会跟你配合。此外,还要发展产业,助推产业的发展,因为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数字化、县域经济、绿色可持续化都是今天产业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课题。金融怎么吻合这些场景助推发展,这也是今天的一大课题。

二是科技场景。要了解科技创新场景中,科技要干什么?科技一定是要帮助我们在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做好真正意义上全面的风险管理,这是科技一定要做到的。所以科技不是在于你有一个技术,不在于你有一个平台,也不在于你有一个软件,而是能够切合供应链金融具体运作的状态,能够知道如何实施有效的风控。同时,科技还有一个作用是塑造竞争力,助推竞争力的塑造,助推产业生态升级,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产业当中的一些特征,提供相应的科技解决方案,以上这几点就是科技创新的本质所在。科技公司一定要深入产业中,跟产业的用户真正结为一体,这种科技公司才是永葆青春的科技公司,所以千万不要做阳春白雪的科技公司,这种科技公司产业不需要。

三是制度环境场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规,报告中已经写到今天诸多的各个部门规制制度,怎么在合规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推动供应链金融,这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总结来说就是:规范性制度,行业的标准,要素的规范,发展性制度。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只有立足上面所述运营、科技以及制度环境这三个场景的基础上,供应链金融才有未来。

那么,进一步来说,供应链金融究竟如何才能渗透到场景中?最近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一个中心,四个面”。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对应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清楚供应链金融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从四个维度方面重新思考供应链金融的开展:

一是组织模式,供应链金融的组织形态究竟是什么?

二是运营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内容究竟是什么?

三是管理模式,供应链金融的管理体系/基石是什么?

四是治理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制度安排究竟是什么?


上述“一个中心、四个面”,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供应链金融的价值主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在于“优化和提升产业现金流”。

回归之前刚才讲的,产业需要什么?产业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对于今天绝大部分的产业而言,首先要实现业务的协同,打造组织的韧性。如果组织韧性建立不起来,业务不能协同起来,何谈高质量发展。现在国家都提到产业高质量发展,又提出“新质发展”,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我们可能很难谈到高质量。其次,要降低运营的成本,建立生态韧性。而怎么能够把上下游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生态命题,这恐怕也是今天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建构产业的实力,确立发展韧性。我们怎么打造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让产业更加具有创新性,更加具有发展性,我想这是今天所有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面临的三个不同层次挑战。


因为实体经济面临的这些挑战,供应链金融可以何为?我认为可以有三个方面的作为:

一是服从于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协同,打造组织韧性,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运营资金韧性。因为组织能协同起来,组织运营要高效率、低成本,没有足够丰富的运营资金很难实现,所以打造组织的运营资金韧性,这是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的第一层目标。二是要帮助上下游实现资金流韧性;这是供应链金融更进一步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不要把眼光盯在借贷,而是要把眼光放在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这是供应链金融更进一步地发展的目标。三是提升产业现金循环周期韧性。这一点更重要,当然这一点也的的确确很难,因为它不是降低整个供应链财务费用的问题,而是怎么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让产业现金流能够更加顺畅。

在今年的《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调研报告(2024)》里面,反映了各行各业苦乐不均,有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非常之长,比如说建筑行业,平均的2023年产业现金循环周期大概是800多天,就是两年才转一次资金,那这个产业完蛋了,如果不去优化的话,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怎么能够优化产业现金循环周期,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高远,要不然供应链金融只会成为人人喊打喊骂的“老鼠”,这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正是因为如此,供应链金融是有一个产业图谱的,所以我们既可以服务于集群融资,也可以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减排,再往上可以服务于整个优化的订单融资、信用融资、供应链票据、保理、反向保理、动态折扣等等。同样一个道理,还可以推行反向采购、信用融资、动态采购,再往下到小微就变成普惠金融,再到消费者就叫消费金融。未来,供应链金融会打通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最终连成一体,这个才能服务于产业可持续发展。我想这是今天对于价值认同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不要只是看一个点,只要看一个个体是不行的。

那么,怎么实现供应链金融的价值这个目标?接下来,我将从四个维度方面重新思考供应链金融的开展:

第一个方面,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的重构。通过组织模式重构有三个层次,这也是我们现在推进供应链金融时需要考虑的三个组织场景:首先,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银行、科技三方合作,就是供应链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三方协同的基础上渗透到产业推动供应链金融。这点目前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企业已经在开展了,但是我认为还不够。其次,下一步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发展在哪里?我认为不是仅仅立足于单一的银、企、技三方合作,而是要建立供应网络,要立足于产业集群,并在这个基础上把银行集群、科技集群、行业政府等协同起来。虽然这实际上操作起来挑战很大,但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真正服务整个产业的集聚区,我们的整个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才有生命力。

另外,产业链上的组织模式重构,其中又包括:1、平台生态(跨场景),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建构自己的供应链数字平台,未来一定会存在平台孤岛,每个企业搭建一个体系,但是体系和体系之间不兼容,以至于上游供应链服务不同客户的时候隐形成本太高,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也要看到。2、金融生态(“异金融”),不仅是银行,还要将保险、投资等这类机构怎么结合进来。3、科技生态(“富科技”),就是各种各样技术手段和技术的解决方案。4、制度生态(“强基础”),制度生态这个组织方式是一个更大的组织模式。


这意味着我们要看到这个场景(如上图),看到这些组织模式的供应链金融。焦点企业和上下游,这是我们惯常做供应链金融看到的场景做组织服务,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集群,再看到跨区域、跨平台的运营,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场景状态,而这个场景状态会决定组织方式有异同。

第二个方面,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重构。要想实现运营模式的转变,那供应链金融的运营究竟到达什么状态,它的运营到底是以什么方式运营?这就不得不提到供应链金融运营的三个境界:一是服务于运营资金优化的供应链金融,就是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以现在大家热衷的电子债券凭证流转为例,我其实是非常反感的,就是因为它成为了剥夺上游连接供应链的一种手段。我们明明有这么多丰富的产品为什么我们不去尝试,永远盯着一个电子凭证流转,这是不对的。二是服务于降低运营成本的供应链金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在开展这个模式的时候一定是从降低资本成本、财务成本、供应链金融所有权成本这三个角度不断出发。三是服务产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看山先看水,有水才有山”。

我们要看到产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一定是根据产业发展脉络提供的。比如今天很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减排的压力,供应链金融怎么支持助推呢?就是带动上下游一起减排,通过金融激励一起减排。今天在座的很多企业是做县域经济的创新,这个过程当中怎么用供应链金融支持整个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创新,比如全县域的农村新能源革命这个场景下我们的金融怎么加持?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重塑这个运营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些主体,看到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急需的东西是什么,包括我们说的企业财务与经营状况,上下游、产业链链长,还有各类环境因素等,根据这个再开发供应链运营的模式,我想这也是供应链金融场景化创新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的重构。具体的几个方面要改变如下:一是要从资产性要素转向行为性要素。原来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看的是应收应付、存货仓单,而真的要达到我前面说的运营模式,不仅仅要看应收应付、存货存单,更要看交易要素、数字足迹、经营行为、关联关系和知识图谱等等,这是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转型的必须手段。其次,要打造电子数字化可管理的要素资产。管理模式的重构意味着当我们在控制风险时,要用立体的眼光控制可能存在的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类风险。这要求首先要有技术。我们怎么能够做到产业链的数字化,当然在这里就需要解决电子合约、电子签章、电子运单、电子舱单、电子面单等一系列构成整个电子化、数字化的资产,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不能够打造一个全链条、整合化、电子数字化可管理的要素资产的话,你的风险管理就永远是有漏洞的,信息不对称总是会存在的,道德风险也总是会发生的。此外,将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方组织化,这也是我们在做供应链金融管理时可能需要考量的。

第四个方面,供应链金融治理模式的重构。要想实现场景化的供应链金融,治理模式必须要突破,这也是最近我也比较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个治理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要素治理,包括供应链运营以及金融活动要素的标准与规范,以及制度性安排。二是组织治理,企业运营行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的信息化、数字化的规范和制度性安排。三是网络治理,多组织体之间的行为标准和规范、利益分配等的制度性安排。四是制度治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管理规范和法治环境安排。

具体针对企业来讲,治理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研究的两个领域:一是数字化的多元管理。供应链金融一定会涉及多方,一旦供应链金融不断往前走的时候,利益相关方很多,这个时候怎么用数字化实现多元共治,包括数字化的契约管理、数字化的关系管理、数字化的环境管理、数字化的制度管理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二是多元化的数字管理。当每个企业都用数字化、信息化治理自己的供应链的时候,多元化数据治理、多元化信息治理、多元化数权治理、多元化函证治理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课题。

上面所谈到的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是我们场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而在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开展供应链金融也要考虑到的这些维度和方面。只有“一个中心、四个面”综合做到了,所谓的场景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落地。当然,这也意味着任重而道远。所以,供应链金融永远没有头,永远需要实业界的朋友不断探索,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上面这些内容在此次发布的《中国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白皮书2024》里面也全面做了展现,白皮书里概述了最近一年多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形势,包括现在的政策环境、行业情况,包括国资委“十不准”条件下如何整改、转型,包括利益产业集群等等,都做了全局性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精选了一些企业做案例,这些案例在上面我讲的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做出了很多的创新和探索,所以我也希望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嘉宾和朋友共同探索,来真正迎接供应链金融的春天,也迎接产业实体经济的发展辉煌。

*以上内容根据万联网主办的“2024第十一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宋华教授演讲的现场速记整理而来,未经嘉宾审阅,仅供行业人士参阅。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