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应链生死抉择:盲目跟风供应链金融,或将万劫不复!
时间:2024-04-13 11:18 阅读量 246
很多人都知道我之前是研究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是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设备融资、票据融资等,机构类型包括银行、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还包括一些股权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么多年,这些金融机构在涉及到供应链金融的时候,也不能说没有什么创新,就是很难有大的突破。
主要是这些机构在做供应链金融的时候,其实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越来被背离。
后来,我就往供应链金融的前段,供应链管理服务进行的延伸和研究。
终于找到了感觉,回过头来再看供应链金融,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才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三方集成供应链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金融、政务、数字化等端到端的一体化服务。
其中资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也是供应链的牵引。在中国,资金一直是国企的优势。
大量国企借助这个优势,纷纷成立供应链公司或者贸易公司,以贸易的形式解决民营中小企业供应链资金的问题。
用贸易的形式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
因为通过贸易的形式,深度介入企业的供应链,提供端到端的服务,综合优化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
但我发现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通过贸易的形式,解决民营中小企企业资金问题,比较简单粗暴,根本不深度参与供应链,也不懂行业,只挣资金的钱,几乎跟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一个逻辑了。
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是银行、保理公司等,他们之前也是跟现在国企供应链公司一样,满市场找业务,东一笔西一笔,行业不懂也不深度参与供应链,结果导致,大量的坏账。
我相信,如果国企供应链业务,照搬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模式,必陷绝路。
这里绝路,不仅是指监管风险,更重要的是业务风险。
01
金融机构做供应链金融的做法
其一,不深度参与供应链
金融机构不深度参与供应链,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对金融机构和实业经营实现分页经营,也就是金融机构是不能经营实业的,这就导致金融机构想深度参与供应链,是不可能的。
金融机构不深度参与供应链,除了监管分业经营外,主要是深度参与供应链成本比较高,金融机构只靠那点息差,挣的钱还不够成本的,别说还有损失了。
不深度参与供应链,后果是不了解供应链,无法控制供应链上的业务、资产、资金,必然会产生风险。
其二,不懂行业和贸易
因为不经营实业,不深度参与供应链,每个行业之间其实差异比较大,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其实是不懂行业的。
虽然很多银行都在搞大数据风控,他们那些数据,基本都是金融数据、政务数据,没有多少产业数据。
不懂行业,不懂贸易,不懂物流、连货都不认识,客户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情况经常出现,让金融机构屡屡受骗。
因为不懂行业,也不知道行业的过去及未来发展趋势,也没法根据行业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风控措施。
金融机构还是遵循的主体信用,主要是对上下游主体的审查。
其三,不承担贸易风险
金融机构因为监管要求,不能从事贸易或者物流等产业,所以不深度参与供应链、不懂行业和贸易,因此几乎也是不承担贸易风险的。
但是贸易风险,其实会影响金融机构做供应链金融的,包括货物质量、数量出现问题、通关出现问题、售后服务出现问题等等。
但一般金融机构都会通过合同条款、交易机构等方式,把这些风险转嫁给上下游企业。
但其实,如果不是转移到一个大企业,这些风险也根本转移不掉。因为转移到小企业,真出了风险,他也承担不起。
其四,只挣资金收益
金融机构因为监管的问题,只能挣资金收益,其他收益很少,产业收益更是不可能。
资金收益,是按年的,本来就少,需要很大的规模才能实现盈利,但是规模一大了,成本和风险也是呈指数型增长。
那能不能提高资金收益呢?
可以,但是提高资金收益及其有限。虽然金融机构不像民间借贷受到LPR4倍的限制,但是按照常理,金融机构的成本不可能超过民间借贷吧?
主要是提高那点收益,抵御不了多少风险损失和操作成本。
其五,只能依托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
大家都知道了,金融机构现在几乎都是依托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
即使不依靠核心企业信用,也要靠核心企业的信息、客户等资源,来降低操作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
很多专家也天天在提倡要脱离核心企业搞供应链金融,无数次的证明,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其实是金融机构的正确之路。因为金融机构不参与供应链,不是供应链的链主,不是链主,就无法组织、协同供应链。
没有组织、协同能力,无论谈供应链管理,还是供应链金融,都是个伪命题。
只有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信息、客户等资源和优势,才能降低整个金融机构的成本、损失,及提高操作效率。
02
国企供应链公司是要承担贸易风险的
供应链公司相比金融机构,是贸易的主体,是贸易的主体就要承担风险,包括对供应商的预付、通关、物流、商品的质量和数量、货物送达的时间、售后服务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供应链公司都要承担责任。
当然,这个责任,也可能会通过交易结构、合同转移给上下游企业,但供应链公司作为贸易主体,首先要对下游承担责任。
有一些国企,想通过合同方式,把贸易风险全部直接转移给上下游,但因为营业收入净额法全额法的问题、因为融资性贸易等监管问题,未来可能不行了。
未来,承担贸易风险,是国企供应链公司是做真贸易还是假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了。
供应链贸易业务,不是供应链金融,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把供应链贸易当成是供应链金融,我发现很多培训机构、专家,也往这方面带。
这对于国企供应链公司来说,面临巨大的监管风险和业务风险。
监管风险大家都懂得,国家国资监管部门正在严厉查处融资性贸易,还包括金融监管部门也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自己就是一个供应链公司或者贸易公司,说自己是做供应链金融的,是有问题的。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向中小微企业收取质价不符的服务费用。
从业务角度,如果把供应链贸易定义为供应链金融,就很容易会跟其他金融机构学习,很容易只关注资金,而不关注贸易本身,这也无疑给业务带来巨大的风险。
03
避免贸易风险,必须要深度参与供应链和了解产业
真正的要想要避免或者规避贸易风险,国企供应链公司必须要深度参与供应链、了解供应链才行。
供应链业务,总的来说,风险主要包括资金的风险和货物本身的风险。
资金的风险包括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风险,这需要供应链公司了解政府的宏观政策、中观的行业情况及发展、微观的企业经营,因为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有效评估上下游企业资信能力。
货物风险包括供应商生产出来的货物合格不合格、货物能不能通关、货物在物流阶段会不会损失、持有货权的时间会不会出现价格跌的风险、、、
货物风险,更需要供应链公司深度参与供应链,参与上下游谈判、合同签订、发货、盘库、验收等一系列环节。
哪个环节关注不到,都会出现问题,都要承担风险。
这与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其实差别非常大。
国企供应链公司要从商业模式上、组织能力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深度参与供应链。
脸比墙白,手比纸还干净,是干不好供应链贸易的。
在家待着,只能做好梦,做不好风控。
04
国企供应链公司不能只挣资金的钱
为了让国企深度参与供应链,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标题为:国企供应链公司可以挣资金的钱,但是不能只干资金的事。
这篇文章其实还有下半句,如果只挣资金的钱,资金的钱你也挣不来。
为什么说这句话呢?
只挣资金的钱,其实就是息差的钱,把钱从金融机构或者金融市场融过来,再加一点利润放出去,但是这个息差其实是非常低的。
例如国企一般从金融机构融资年化百分之3-4,放给民企企业一般是百分之七到九。
看着利差还行,但是如果是基于主体信用的还可以,因为主体信用,操作成本低、金额大、风险也低。
回到供应链贸易里,不管是从监管还是从业务本身,都要深度参与供应链业务,这个成本就非常高了。为什么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不深度参与供应链,除了国企的机制问题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参与成本太高。
跑几次,把利润都跑没了,别说损失了。
不深度参与会怎么样?
不深度参与,资金很容易被别人搞走了!
这个题如何解决呢?
增加收入,增加非资金收益,增加按次收益。
为什么要增加非资金的按次收益呢?
因为单纯的资金收益跟金融机构一样,很难增加,即使增加也抵扣不了多少成本和损失,只有增加非资金的,按次的收益,才能实现收支平衡,才会有利润。
只有这样,才能回归到贸易的本源!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